今天周五,傍晚把断断续续看了一周没看完的《春宴》拿起来,翻了一百多页,然后看着看着感觉越来越不舒服,情绪好像不由自己控制般一点点低落,反正就是各种负能量充斥着我的大脑。
大概八点左右有了点困意就慢慢合上了眼,迷迷糊糊半睡半醒的,我好像看见“庆长”了,一个冷清的古怪的女子。接着就被噩梦惊醒。
说实话我已经多半年没做噩梦了,这次估计是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有点乱,胡思乱想。不过话说回来,我在别的地方看了几篇影评的的确确有发现不止我一个人看这书是出现这问题。
封面上是两个小女孩,在加了灰色滤镜的林间肩靠肩,看不出是在走着还是站着。好像她的文字发表出来的、出版的都是这种格调 ,深沉,厚重,不失韵味;清冷,寡淡,又不乏深情。
我有如飞蛾扑火般到处搜罗她的文字,一点一点如饥似渴的读着,像从未接触过文字般的渴望。
可是我发现我脆弱的的心灵承受不了她带给我的巨大冲击,我似乎……不能再读下去了,好像着魔一样的感觉自己一点点沉沦,一点点想进入她勾画的世界。却又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她说“如果感觉孤身一人,那是因为没有来到对方的身边。”
她说“写书的人,连同他们写过的字,都在被不断推入沉默,并被覆盖。”
她说“人的命运与时代最终无法分割。个体发言需要付出极大勇气,他也许会被审判和牺牲。”
她说“有些人一出场就带来心心相印的默契,没有丝毫生分。”……
这些话是我在书中画出来的。
我大概不会再继续这本书了,她带给我的太多。
思绪像刚从包里拿出来的耳机线 纠缠混乱,不知所措。我记的以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从每个人在各个时期写出的字 说出的话,就能看出来他最近在读什么书,在和什么人交往。现在想想,分毫不差。
我写的东西时好时坏,落差有十八层楼的差距,可能是因为心情不稳定,所以有时候写的东西就像是在发牢骚,让人看了也打不起精神。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曾给我写下这样一句话“整篇文章空洞无趣,没有任何一点可取之处,需改进!!!”后面是好几个用鲜红色墨水画的感叹号,触目惊心。
大概是从那之后就丧失了对写文章的兴趣,之后写的东西更是惨不忍睹。那个额头特别亮差不多都能照镜子的语文老师好像还找我谈过话,但那之后我依旧我行我素。她可能不知道,她扼杀了一个少女对写作这件事的热情,我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我对她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另一个原因。
我们班和四班是她带的第二届毕业班,从开始时她就跟我们唠叨自己原来带的班级多么多么的好,多么多么的积极,哪个学生获过好几项全国性的奖项……以至于我们对她的印象特别不好。在后来的几年里她也身体力行的向我们诠释了“怀念”这两个字。
时不时地在QQ空间里发几张原来班级的获奖照片,再加几百字的深情感叹,轻易地获得了底下几十条评论,大多数都是她原来的学生对她表达的各种思念。
对她的幼稚行为当时我们整个班都很反感,然后就是各种反击,什么不交作业,不听课,故意迟到晨读,再不就是索性在她课上睡觉。
反正没她的好果子吃,然而我们班最后的语文成绩却是全年级第一,她也无话可说。
现在她估计已经换了好几届学生,不知道她对我们还有没有印象。怕是那铮亮的额头早已爬上岁月的痕迹,练当年的幼稚也一同转变为蛮横无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她当时训我的“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脸部甚至可以说是狰狞。
放弃写文章后我开始了另一个嗜好,穿裙子买裙子。因为在这之前我都是在每天千篇一律的裤子衬衫,冬天加件羽绒服就完事。但自从我把裙子这一条奚径开辟之后,才发现原来作为一个女性,裙子是多么美好的东西。
印象中那年春天,我几乎每天都要换两套裙子,在家穿一套舒服的,出门穿一套好看的。现在想想,我那时是把写文章的时间都转到了对外貌的装饰上。
那是我一场裙袂飞扬的盛宴。
现在我与其说是懒得打扮不如说是内心凋零,一个连给自己买衣服装扮自己都觉得麻烦的人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她说“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仍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