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全区教师做《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题解读。
内容有点多,时间有些长,主要是备课期间有以下几点考虑:
1.考虑到参加培训人员的组成情况:既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也有逐步成长的骨干教师,还有已经成长起来担任教学领导的成熟教师,怎么才能让每一位听众都通过培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2.考虑到此次培训的时间节点:是在新课标颁布四个多月后,新学期开学初,所以培训目的明确,就是要立足于新课堂的变革,能够给予大家重建新课堂的指导和帮助。
3.考虑到此次培训前大家的起点:对于新课标,我们的信息基本对称,前期都经历了专家解读,名师领读,还有学校促读,个人自读,对于我来说难点在于如何能在一个下午的交流中把自己的学习历程,学习体会,学习思考等分享给大家。
讲座题目是《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回望——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目中有人)
二、聚焦——理解课程标准的几个重大变化 (心中有纲)
三、落地——明晰重建语文课堂的实施路径 (手中有法)
一、回望——了解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目中有人)
按照黄金圈思维,凡事我们先问个为什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修订呢?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既然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那么,专家组在修订课标前都做过哪些工作呢,这些都是一线教师比较困惑和不为所知的。据悉,专家组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做了前期准备:
1.2011年版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
2.对相关本体性知识:运用、文字、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3.参阅国际上13个国家的课标译介
4.对重要问题展开专项调研
对调研情况做了结果分析。
其一,发现国际课标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具有趋同性:都采用不同方式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都关注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和过程性联系;都重视语文课程跨学科内容的渗透和融合;都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调研结果分析还发现,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在教师的教方面,主要表现为单篇文本为主,肢解内容的分析式教学,集体备课也处于原地踏步;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倾向于教师本位,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套路化的教学导致学生程式化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在以问答为主的教学方式下,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学习评价单一化等问题。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解决教学的问题,就必须追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课程?尤其是当今世界变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等对教育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时刻,我们要通过语文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学生将从我们的课程中知道什么,又能够做到什么?
带着这样的前期调研和结果分析,以及价值追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出台,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的表述意味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说到核心素养,我们不免要回看二十来年的课标发展历程。从双基时代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知识为本,重结果教育,缺少学生探索、经历以及体验感悟,到三维目标时代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践中,又被大家理解和实施成三条目标或者三类目标,成为一种分割状。核心素养时代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依然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要培育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崔允漷教授的话说:要实现语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就是要通过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能做成事(关键能力);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必备品格);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正确价值观)。
素养目标的提出和要求,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语文课程要因此而实现一次华丽的转身,即从重学科知识到重学科本质、再到体现学科育人的转变。
因为,教育,是为培养未来人做准备的!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的人才要求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我想,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也意在此。
二、聚焦——理解课程标准的几个重大变化 (心中有纲)
主要讲了:
1.一个守正
2.两个关注
3.三个理解
一个守正——课程性质。
对比《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22年版)
表面上看,仅仅是增加了四个字——国家通用,但意义非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及其运用,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国民文化自信。
最关键的不同在于后面的表述: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2011年版)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2022年版)
两相比较,后者在怎么落实和凸显课程性质上,更具指导性。那就是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逐步培养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