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很多人学习都有两个问题,第一,着眼于无关紧要的目标,第二,短期目标内取得成绩但是没有一个长期目标和规划作为支撑,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被割裂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做过长期目标。
以写作为例,我在读高效学习7堂课之前读了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写作是有以下几个目标:个人品牌,赚稿费,写文案,结构化表达和自我疗愈,现在很多人以赚稿费和写文案为目标,报了写作课程,也写了不少文章,可能会有阶段性成果,但是感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是由于你没有把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做关联。
写文案,有销售文案,品牌文案,公关文案等等,从类型上来说,有很多文案方向的写作,如果你的长期目标是靠文案写作赚副业财富,那你就不能只在一个文案上专攻,你的阶段性成果可以是攻破一个方向的文案写作,那么你的下一个阶段成果可以是另一个文案方向,你要记住你的所有短期目标都是要服务你的长期目标的。我上周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老师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先以一个20年的长期目标作为规划,再把长期目标划分为短期目标,每一个3-5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阶段性短期目标。对于想要在职场上长期发展的职场人来说,你的职业规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短期目标都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长期目标为最终目标。
我想起我现在工作单位里有个大牛,他是13年才转型到互联网的。他以java语言入手,两年时间不仅学完了java的主流框架,还用项目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的长期目标是做CTO(首席技术官),这两年的努力让他的薪水从1.5万涨到3万。
后来,他去了一家上市公司,从技术主管一步步做到CTO,其实他完成自己的长期目标一共用了5年时间,从普通程序员晋升到技术老大,从java语言入手到后期的架构师,他的短期目标都是为长期目标在做支撑,不仅在每一个阶段学习相关的技术,还提升相应的能力,这样的职业发展才是真正致力于长期目标的。
我在定位力里面分享过吴军老师的工程师的五级标准,这个就是用阶段性目标作用于长期目标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在大学的时候,以大四毕业找个好工作为长期目标,那么我把每一年都分为短期目标,大一就是学习基础知识,锻炼学习力,大二开始参加社团和校外活动,锻炼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大三学习专业知识和数据分析岗位需要的能力,积累分析方法,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大四学习求职面试等技巧,整个四年的每一个短期目标都是在服务我的好工作这个长期目标,我才能真正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就是逆袭思维提到的,短期目标如果和长期目标没有关联性,个人是不会实现真正的突破的,只有短期目标支撑于长期目标,同时对标一流标杆,进行对标努力,才能真正跃迁,低水平累积不仅不会后来居上,还会让战术上的懒惰掩盖战略上的勤奋。
二 你真的理解1万小时定律吗?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定律,1万小时定律,大概意思是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要训练1万小时。但是很多人对1万小时定律有误区。
误区一,低水平的工作累积重复1万小时,这个例子就是我们从小打到学英语的经历,按说学了十年,每天三个小时,应该是成为英语专家了,但是事实是我们连一句像样的口语都说不出来,这就是简单重复的1万小时,不是刻意练习的1万小时。
误区二,没有科学的方法,一个坑入多次。这些人在工作上不注重工作方法的总结,既没有学习能力,也不请教别人,自己在下面冥思苦想,自己琢磨,不仅没有工作效率,还不出活。好的工作方法会让我们事半功倍,不总结就是狗熊掰棒子,输入一堆信息,但是没有体系化的总结方法。
误区三,每一次的成果不能形成势能。其实人的成长应该是前一次的努力成为后一次努力的阶梯,而不是每一次都重新开始,这样你的努力不能形成体系化的框架,都是零碎的成果,无法形成势能,也就无法助力成长,就像火箭一样,第一次的能量得成为第二次发射能力的基础。大脑里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也没有把这一次成果的思维迁移到其它领域,这样每一次的重新开始都是狗熊掰棒子。
有了误区的理解,就能知道1万小时强调的是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高手思维用一个公式在掌握技能:快速掌握技能=好的练习方法*足够的时间*合理强度*专业教练反馈。
知道了1万小时定律的真正含义后,我们还要用成本思维来评估自己的时间。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把一个技能练到精通就比其它人厉害很多了,1万小时定律除了技能的训练时间,还包括思考,交流,实践,反思等时间。
如果是入门,只需要100个小时,不到一周的时间,熟练,需要1000个小时,大概一年多点,精通,需要3000个小时,4年多点,当我们把练习时间量化后,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是需要多少时间掌握技能了。
我们在运用1万小时定律之前,先明确目标,知道自己实际需要多长时间,不仅能让自己更好的坚持,还会让技能得到提升。
明确自己的时间规划后,我们还需要运用教练思维量化学习阶段。任何食物都存在边际效应,学习也是一样,开始阶段,我们对知识一无所知,我们的学习劲头是最高的,了解事物,熟悉事物。提高阶段,我们开始全面掌握技能,迅速提高。到了高原阶段,我们就像边际效应描述的吃包子,吃到第7个,已经非常饱了,我们的进入停滞阶段,这个时期我们的信心还要学习状态相比较前两个阶段都有了下降,我们此时进入深水区。最后是克服困难阶段,就好像运动员经历长期的训练后,身心疲惫,这个时候需要克服困难,掌握新技巧,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当我们把自己当作教练,给自己的学习划分阶段,就知道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克服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三 碎片时间学习不等于碎片化学习
我是罗胖的铁粉,我的所有开阔视野的学习都是从得到app的课程和书籍力来的,但是我发现只要罗胖每一年跨年演讲之后,就会有文章开始抨击罗胖,说他提倡碎片化知识,鼓吹知识付费,贩卖焦虑。
我不太理解这些人的想法,没有罗胖还有其它知识付费,难道我们就不焦虑了吗?把碎片时间的学习等同于碎片化学习更是大错特错。
我长期以来都致力于建立知识框架,大脑中的知识框架不仅没让碎片时间学习把脑子打乱,还更好地填充了我的知识框架树,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我虽然是碎片时间学习,但我是体系化的学习,不是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你的信息是否是有组织的。
我从2016年开始用得到,已经在得到上投资不下5000元,买了近100门课程,每一年我给自己定目标,精学一个专栏,这个目的在于得到的每个专栏都是一个领域,掌握一个专栏的知识就是掌握一个领域的认知框架。我特别喜欢每一个专栏前面的发刊词和课表,课表其实就是给了我们框架式的思维告诉我们每一天的碎片学习都要整合到今天这个课的目标上,有了目标,学习才有方向。
大脑里有了知识框架后,把每一天的学习都整合在框架上,不仅没有让信息输入完就流失,而是让我的知识框架更加充盈。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碎片时间输出干货,比如好的知识点,我会发微博,发朋友圈,不仅经营了我的朋友圈,还能让知识得到传播,在社群里,我的知识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深度交流让写作灵感和观点也有了高度。四年的得到学习,不仅让我在每一次跟人聊天有了更好的话题,还让我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得到从底层改变了我的认知。
只有大脑里带着框架,才不会让信息杂乱地排在大脑里,我们的大脑才能像经纬交织的锦缎一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