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在马原课上老师提到了勾股定理。
我突然就想到了我从小就还挺喜欢的数学。
不过我挺喜欢的数学,我已经快两年没碰过他了。
我大学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不用学数学。
这让我的很多朋友都对我投来了羡慕了眼光。
不怕你们说我,没有数学的日子,我感觉缺少了很多乐趣。
我跟数学的缘分,开始于十几年前的幼儿园,里面的珠心算班。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老师问我们一群三四岁的小孩说:“谁知道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
于是,身为“优等生”的我站起来大声地说出了答案:“九十九!”
还带着那个年纪特有的骄傲。
我得到的,是身后一群小朋友羡慕、佩服的惊叹声。
“哇,她好厉害啊!”
后来 ,我上了小学。
又有了一件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那次的数学测验,我考了班里第二名:98分。
第一名得了100分。
要知道小学的我对成绩是很看重的,我倒是要看看是哪里扣了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粗心的毛病是从小学的时候就有了。
脱式计算:
0.9+0.9-0.8
=1.8-0.8
=0.8
!!!!
这简直就是我的“耻辱”,我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忘记过“0.8”这个数。
再后来,我到了初中,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数学课代表。
每天收发作业,还能“私事公办”,收上来作业我抄。
没错,我开始抄作业了,可能那时候家里买了电脑有了网络吧,我的心思慢慢的偏了。
直到那次。
我们班有两个数学课代表,那次考试,我考了79分,另一位考了113分(初中数学满分120)
打击,重重的打击!
我去找老师,老师只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和她是我见过最好的课代表,一次低分代表不了什么,数学需要你用心。”
于是,在全民都在骂我们那次中考数学巨难的时候,我考了102。
高中,我开始爱玩,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上课睡觉。
但没变的,还是我对数学的那份兴趣。
高中的数学挺难的,满分150,我曾经得过七十左右。
但是幸好我聪明(呸)
在高二的那次期末考试,我把所有会做的题都做完了,好无聊,还有一个小时才收卷。
要是像文综,语文,英语,我铁定就睡了。
但是数学,我就把心思打在了最后一道大题的第二问上。
空白的打草纸被我写满了,加减乘除算到了小数点后四五六位。
心里不报任何希望,只是在打发时间。
时间慢慢过去了,打草纸上的数字越来越简单,知道变成最后的一个1.4(原来的答案不记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数)
考完试对着答案估了估分,我对老师说:“我数学能考133!”
后来,我考了136!
上了大学之后,准确的说应该是在高考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数学。
我失去了绞尽脑汁得出答案的那种欣喜和成就感。
今天课上听到老师讲勾股定理,我才意识到,我连三角函数,数列他们的那种基本的一些公式都不记得了。
我忘记了数学。
我的大学专业不学数学,他们很羡慕,但是我却常常怀念那次考场上的那张密密麻麻的打草纸,还有信誓旦旦跟老师保证考133的学数学的我。
如果你问我,如果让你的大学专业加上数学这门课,你愿意吗?
我会回答:“不愿意。”
因为他们说大学的高数很难,我已经不能再信誓旦旦的保证我可以考133了,我也不敢保证我还能有那种绞尽脑汁之后得到的成就感了。
因为我觉得,我忘了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