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1)、秦统一天下后的大势所趋
秦二世二亡,是始皇帝实现统一后,天下大势的必然。
当然今天我们放肆讨论先辈作为功过,是明显的马后炮行为。说曾经的历史是大势所趋,不过是基于结果上朔去寻找可能的原因。
我们大致分析下当时秦国统一后的局面就能理解什么叫大势所趋:
秦统一华夏后,
利益受损方:
六国贵族。灭六国,立郡县,迁豪族入咸阳,不仅失去贵族身份,还被强制离开故地,将利益链条也大部斩断。
秦国贵族。立全面郡县,不再有分封诸侯的旧制。秦新旧贵族彻底失去获得分封的战后红利分享可能。
百姓。未及时休养生息,给百姓分享战后红利,相反征伐南越、北面与游牧部落对峙,内部大力新建各类大工程,严重消耗民力。秦国百姓或许还能适应秦法管制的严苛,但是其他六国的民众由于组织力、文化差异,不一定能有效适应。
得利方:
秦王族
郡县制内任职的大量非贵族和小贵族出身的官僚
秦灭六国后,始皇帝依靠的政治势力只剩王族和官僚体系的大部官员。而且这个王族,也仅仅是王族的部分,王族内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对始皇帝建立的全面地郡县制心怀不满了。典型事例就是当年颁布逐客令事件。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始皇帝完成灭六国的大业(公元前221年)十余年前,也就是秦始皇发起灭六国大战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46年开始修郑国渠快十年的时候(郑国渠修建近十年,因此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已经快修好),主持修郑国渠的韩人郑国被揭露是来‘疲秦’的奸细。因此秦王族大臣施压秦王嬴政,发布全面驱逐在秦外国人的《逐客令》。
我们知道从商鞅开始,来秦的各国顶尖人才不断努力下,才使得秦国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力量。这些顶尖人才,也逐步成为郡县制官僚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逐客令发布之时,秦国修好了都江堰,即将修好郑国渠,眼见关中、巴蜀之地成为丰饶农耕区,且秦国已经拥有了消灭六国的力量。何以秦王族大臣这时要秦王驱逐这些为了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人才呢?
一种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卸磨杀驴、下山摘桃子:因为秦灭六国的天下大势已定,秦王族这时借题发挥,驱逐国内外国客卿,明显不想这些外国客卿分享统一天下后的利益。
但更深入一步的解释是:这些客卿,是秦郡县制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郡县制官僚体系的中坚力量。这些客卿不是秦人,在秦国没有太大根基,秦王的赏识任用,才是他们唯一能得以依仗的,他们的前途与君王支持深度绑定。而分封制对这些客卿而言是灾难,一旦恢复分封,官僚体系不仅要诚服与王,其权力更因为各级贵族不断的向下分封被分权,而被大幅弱化。因此废除这些客卿,表面上是卸磨杀驴,但造成更深刻的现实,将是郡县制最坚定支持者被系统化清洗,全面郡县制被动摇。一旦王族和依附王族的秦新旧贵族重新成为官僚系统主导力量。一旦最终完成统一,对秦王有一定制约力的王族就有机会要求分享统一成果。而失去客卿为主导的官僚系统的支持,统一六国之后,皇帝就将失去绝大部分的支持者,分封制很大程度就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逐客令事件就是一次企图为最终复辟分封制,秦王族内部预先埋下伏笔的行动。以此我们可以判断,秦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推行全面郡县制。在精英阶层中得利方就只有始皇帝直系血亲及王族部分支持者,以及官僚系统里在分封制中不会明显得利的官僚们(客卿、平民升迁人才、不会在分封制里得利的小贵族出身官僚等)。
而在百姓层面,天下一统,皇帝这时不仅仅是秦民的皇帝,而是天下之民的皇帝。始皇帝战后没有及时休养生息,这就导致六国百姓和秦国百姓都没有充分享受战后红利。秦国百姓或许还能支持皇帝,但是六国百姓一定不支持。
在军方,为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军方勋贵,其利益及特权,就来源于战争之中的战功,当六国覆灭,再无大战。无大战既无功勋赏赐。于是军队面临着两种情况,一是拿到灭六国功勋的封赏解甲归田过好日子;二是有野心想继续得到功勋,但是外无大战,军队无法指向外部,就有非常大的危险指向内部,军队参与内部斗争形成内卷化。因此,秦灭六国后,接着就北伐南征,固然有始皇帝一鼓作气,实现宏图大业的雄心作祟,也有着客观需要改善北部和南部边疆态势的企图,还有着将军队主力(那些有野心的军方勋贵)发往新的边疆战场,以避免这批掌握武装的勋贵们在咸阳参与内部激烈的政治博弈的原因。
因此经过大致分析,整个天下,在统一行动中得利的人极少。绝大部分都是利益受损方,这就是当时秦始皇面临的最危险的局面。
问题还不止于此。
始皇帝推行全面郡县制,让秦国贵族大部不再享受分封制好处。而为了在六国故地推动全面郡县制,有效摆脱六国原贵族及本地势力对变革的掣肘,始皇帝从六国迁移过来十二万户豪族集中与咸阳,我们知道皇帝后宫妃子大部都是六国贵族出身,于是秦王族内部与六国贵族的人伦关系就必然会被牵扯出来。当六国豪族(贵族)集中与咸阳,免不得攀亲带故,免不得与王族、贵族内沾亲带故的人进行勾连。这虽然是人伦常情,但是从政治视角看过去,这就等于六国残余势力近距离插手干预秦统治阶层中枢。
哪个曾经的六国贵族不想恢复分封?又有几个秦国贵族不想拥有封地?于是迁六国豪门进咸阳,结果必然是天下贵族内外联手,咸阳就成了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反秦’(反全面郡县制)大本营了。
但是始皇帝在世,雄威力压天下,没人能反,没人敢反。况且身为六国贵族后裔的长子扶苏,是天下贵族的期望,等熬死始皇帝,扶苏继位,天下不就又回归分封么!所以因为扶苏等有六国贵族血统的皇子们在,各国贵族还有期望。始皇帝虽统一天下,消灭了反秦的六国的政治实体。但是并没有彻底(也无法消灭,连皇子皇孙大都有六国血脉,难道也要消灭?)消灭反秦势力。因此秦与反秦势力的斗争,实质在灭六国之后还继续存在着,只是斗争方式,从以往的明面上刀对刀、枪对枪的军事暴力对抗,转向了隐藏的,非暴力的,以秦王族、尤其是始皇帝直系血亲继承权为主要博弈抓手的政治斗争。
当时矛盾非常激化。这从两件事看得出,一个是,始皇帝做事很急、想长生,二、始皇帝没有立后、没有立储
做事急,从我们夸始皇帝的功绩看得到,车同轨书同文,然后征伐南越,北面动兵,国内各种工程。郡县制一步到位。想长生,徐福事件就非常经典了。很明显始皇帝希望自己在世把事情全部搞定,郡县制一步到位,自己如果能多活几十年,或许撑过一、二十年后,等天下这批贵族淘汰掉,天下真正平定下来,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局势就定了。
没有立后立储,则直接显示当时内部矛盾和政治斗争有多激烈。扶苏嫡长子,按一般惯例,其母必定身份相对门当户对。宫里大把六国贵族出身的妃子。大家可以试想,如果始皇帝在,还能维持始皇帝推动的各种制度,一旦始皇帝死了,按传统就是嫡长子继承,扶苏他娘就是六国贵族身份,天下所有贵族都想恢复分封制,不仅是六国贵族,秦国贵族,甚至王室想有封地的也自然大把。谁能保证始皇帝死后,扶苏上台,面对天下贵族要求恢复分封的大势。扶苏能撑得住吗?他又没有他老爹的赫赫威名。
所以始皇帝没有立后立储,这是核心原因。始皇帝再喜欢扶苏,也不会把国家交给一个极大可能颠覆自己一手建成的制度的儿子手里。一旦立后立储,就等于向迁到咸阳的十几万户天下豪门吹响了集结号,他们就有了明确的争取对象。
所以,胡亥被始皇帝关注就顺理成章。 胡亥之母无根基,胡亥就没有了娘家势力的支持(要知道咸阳各国豪门聚集于此,如果胡亥母有一定身份,一定会有母系势力出面支持,而历史并没有出现这个情况,胡亥当权后一直依赖赵高等内监,因此胡亥之母身份比较卑微,是一件非常大概率的事情。“且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130]”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秦当时已经掀起灭六国之战,胡亥出生之年,韩国成为了第一个被灭国的对象。秦与六国当时已成你死我活最后关头。因此之前各国之间的盛行的贵族之间通婚,在此时不太可能再发生在秦王身上。),因此除了始皇帝,一旦没有政治势力支持的胡亥随便倒向任何一方,都很可能因自身势弱被对方拿捏成为傀儡。胡亥只能选择依附皇权的官僚们的支持才有前景。因此只要始皇帝带着胡亥并逐步引导,就能逐渐将官僚系统对皇权的支持转到胡亥身上。接班人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这或许就是始皇帝求长生的另一个主因。因此我们看到秦始皇突然死后,胡亥并没有得到其母族支持(其母非贵族出身)而很快就成为了官僚系统里野心家的傀儡(胡亥符合李斯为代表的大部分郡县制官僚们的利益。这同样证明了胡亥之母身份并不显贵。)
我们看了为什么始皇帝生前疏离长子扶苏,选择了胡亥的主因。始皇帝不得不选择最小幼子进行培养,这与急迫求长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始皇帝一定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显然正常状态下,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并不足够长,但是他仍旧选择最小儿子进行培养,直接意味着这个选择是不得不如此。因此始皇帝绝大部分子女的母族都是各国贵族甚至王族。因为那些母族是七国贵族的皇子,在始皇帝去世后,都将面对分封势力的内外夹攻的恶劣局面,就算到时不恢复分封制,官僚体系的重要位置也会被这些旧贵族成员代替,当年逐客令已经显示了这种预兆。虽然始皇帝和官僚体系都对胡亥感兴趣,但是同样也不敢立后立储,因为胡亥无根基,一旦立他为储,他就瞬间成为天下几乎所有贵族的敌人。胡亥本就年幼,无背景无权,就成为始皇帝和官僚系统共同支持的接班人。一旦立储确定他的法定身份,他就将遭到全方位无差别攻击,况且不立长子,本身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立幼子且其母族身份上各国贵族无法插手,就必然表明了始皇帝的政治立场,各国贵族期望二世恢复分封制幻想必然提前破灭。这势必引发支持分封的贵族不再选择和平的政治斗争。而转向更激烈的暴力斗争。起兵反抗的战火有可能等不到秦二世,直接在始皇帝在世就爆发了。
军队南征北伐防止新军事勋贵们内卷。郡县制下封无可封,将大量兵力南下北上,就是要让掌握国家生死的军事新贵们脱离咸阳这个政治大漩涡。避免军事勋贵们与分封制贵族勾连一起,这与将扶苏发配北疆的逻辑一样。七国贵族在咸阳与始皇帝角力,如果扶苏在咸阳,他极有可能成为天下分封派贵族团结一致支持的对象,扶苏就会成为始皇帝和天下贵族斗争的棋子和战场,将扶苏送到北疆,就是避免扶苏成为七国贵族利用的抓手。
所以如果秦始皇再活二十年,天下都认同全面郡县制,或许会选择扶苏上位,但是病死当下,他一定选择胡亥。胡亥在郡县制官僚集团的辅助下或许能撑下去,但是扶苏上台,秦朝分分钟回归分封制。这就是扶苏见到所谓遗诏后立马自尽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的死能保证其父打下的天下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但是他自己不死,则一定成为推翻自己老爹建立国家体制的逆子。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就能很清楚,始皇帝死后,李斯赵高动作那么激烈的原因。逼死扶苏、诛杀蒙家,然后回咸阳就把胡亥的兄弟们杀了个遍。这不仅仅是胡亥、李斯、赵高他们凶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胡亥的这些兄弟姐妹,母族大都是贵族,他们等于是第二、三、四...个扶苏。由于秦国初立全面郡县制,秦国官僚系统的官员里那些没有太大根基的底层起来的官员们,其力量跟天下贵族们比较,实在太弱小了。所以必须彻底斩断他们夺取皇位的抓手才能稳固胡亥的皇位和全面郡县制的延续,这就是有杀掉所有有六国贵族血统的皇子们。
但是这一招的副作用也非常巨大,这一杀,第一个就是把秦王族大部分力量推到胡亥对立面去了,胡亥集团失去了王族的仅有的支持(春秋战国各国贵族之间联姻是很普遍的,对母族贵族出身皇子的残杀直接威胁到王族内各个成员。)。这就立即导致胡亥成为事实只能依靠郡县制官僚的状态,年仅二十的胡亥很快就成为事实的傀儡。于是指鹿为马发生了。皇帝成为官僚的傀儡,这必然导致王族完全放弃对胡亥的支持,同时官僚体系里大量忠于王族或出身贵族的官僚,因此开始逐渐脱离了对二世的支持。胡亥集团的力量因此快速削弱。更大的问题随即而来:原来六国及秦国贵族希望借始皇帝子嗣继位来恢复分封制的抓手——母族是贵族后裔的皇子们,基本死光了。天下贵族们对胡亥及秦国官僚们构建的政治集团完全失去幻想和内部和平演变的可能性。
于是,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31]就出来了。
这句话当时的语境,就是‘曾经’的各国贵族们,你们看自己还有卵子吗?从胡亥等人这里已经无法恢复分封了,再不起来造反,天下的贵族们就要彻底完蛋了!
----------------------------------------
[130]《史记李斯列传》
[131]《史记·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