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走在大街,大大小小的理发店,总会映入你的眼帘,不过它们的名字各异,若不往里面看,光看名字,未必知道是理发的。什么艾尚造型、尚尊发艺、自然造型、时尚芭莎造型、秋水芙蓉、星秀坊、派剪、丝丹、悠闲伊人、阳光时尚、爱尚造型等,一个个装修的豪华,上了年龄的人一般是不进去的,进去了兒子里的钞票就作不了主了。还是小巷里的理发店接地气些、老五发屋、首艺理发店、晓梦发屋等,价格也没有那么贵,是中老年人的首选。老先生们人进去可以剃剃头、刮刮脸,这些在大街上的发型造型室里,是根本没有的项目,他们是不屑挣这个钱的,造一个型,烫一个头,就是上百甚至上千元的,何苦抠这个小钱呢?所以在里边理发的,都是些年轻人,这里是他们时尚的标配,身份的像征,向人炫燿的资本。
这些是当年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赶会上集的剃头师傅门,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七八十年走街串巷的递头摊子,服务的对象大多数是爷爷辈的人,剃头的坐在椅子上,剃头师傅用热毛巾敷一下脸,再用黄黑色的肥皂打在脸上,当起了泡泡,再用刮胡刀慢慢的刮掉,刀子不锋利了,师傅左手拉起挂在架上,长约一尺左右的羊皮子,右手拿起剃刀快速的刮蹭几下,便又开始刮脸、剃头,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娴熟,一把剃刀完成全过程。最后,老者对着镜子摸着光溜的下巴,看着锃光发亮的头发甚是满意,从口袋里掏出一毛饯替给剃头师傳,便满意而去。
那时的理发店比较少,一个镇子上不过两三家。一把刮刀,一个推子,一把剪刀,一个磨刀的白皮子,一个白大褂一围,理发师傅三下五除二,你的头发便理好了。女孩往往头发剪短一点,前面留着齐眉的刘海,后面是齐耳的短发。男生呢都是平头,用推子从前往后推,也最考验师傅的手艺,推的好呢,理的头发前后一般长,不好的话如狗啃的一般七长八短。
记得小时候妈妈整天忙于农活,没空打理我的头发,头一长长,便去理发店剪了,以至于七八岁了顶着一个茶壶盖的头,当时并没觉的不好看,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
到了九十年代,街上忽然冒出了几个温州人开的理发店,什么青春理发厅,姐妹理发厅。理的法式不再是单一的学生头,娃娃头,而且还培加了烫发、染发的新项目,每天排队理发的人,从早到晚未停歇过。相反国营理发店门可雀罗,生意惨淡。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本地人奋起直追,外来理发店不再一只独秀,城里出现了好几个本地理发的明星店。它们一开始是两口同甘共苦开的小店,后来发展状大,理出了名气,招收了学徒,开了连锁店,当上了真正的老板。
不知道未来理发店,不,应该说时尚发艺造型室会发展成什样子,会不会发展类如私人医生、私人律师之类的,每个人标配一个发型造型师,那也未尝不可,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