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安的母亲伊芙琳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名大学数学教授,她一直想解答一个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然后名垂青史,但一直没能解出来,于是她就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女儿戴安身上。
戴安继承了母亲的数学才华,甚至比母亲更棒,她是个数学神童。
在母亲的逼迫下,戴安曾无限逼近于数学难题,但直到戴安自杀了也没能将难题解答出来。
戴安死前生下女儿玛丽交与弟弟弗兰克抚养,玛丽继承了母亲的才华,在数学上面很痴迷,七岁就通读了数学方面最顶尖的著作。
伊芙琳知道了外孙女玛丽的存在之后就想将抚养权夺过来,送去“天才学校”,并培养玛丽成为数学家。
但是舅舅弗兰克却认为伊芙琳虽是天才,但应当有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她应懂得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去关心人,而不是成长为只知道做数学题的nerd。
2
伊芙琳作为母亲有强烈的愿望培养戴安成材,希望女儿能实现她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梦想,她的一切出发点都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保罗是戴安的初恋,曾和戴安私奔去滑雪,但是伊芙琳报了警,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伊芙琳指控保罗绑架戴安,并起诉了保罗的父母直到保罗不敢给戴安打电话了,戴安也就再也没和保罗有过来往了。
自此之后,戴安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3
其实,戴安早就解出了那道数学难题,但是她就是不告诉她母亲,她将数学难题的解答方法偷偷塞给了弟弟弗兰克,并告诉他:这个答案只能等到母亲死后才能公布。
戴安从没感激过母亲伊芙琳,在戴安眼里,母亲伊芙琳是个专制的暴君,她狠心的夺走了她的童年、青春、爱情。
平凡人拥有的东西,伊芙琳都夺走了,戴安的生命不再完整,她成了一个解题机器,可能某天,她解出了那道题,她在她母亲眼里就没有了利用价值。
为了报复母亲,戴安放纵自己,随意和人做爱生下了玛丽,并将玛丽交给弗兰克抚养,给她一个平凡人的童年。
4
伊芙琳用卑鄙的手段间接获得了玛丽的抚养权,让她每天都在一帮老师的教导下解题,希望玛丽能早日解出那道数学难题,完成她的梦想。
舅舅发现伊芙琳的手段后,就立马拿着题目去找伊芙琳,告诉她真相。
伊芙琳听后十分震惊,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最后,当她在翻阅玛丽的草稿时,发现玛丽其实也解出了那道数学题,但是一直没和伊芙琳讲,这是天才儿童玛丽无声的斗争!
5
看完《Gifted》,你一定会觉得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子女身上的做法非常不对,但是凡是有两面,有好就有坏,这种强加梦想严格培养的做法也不一定都是坏的。
最近《摔跤吧,爸爸!》很火,在中国获得很高的评价,很多家长都去看了。
电影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用极其严厉的手段训练两个女儿,他以剥夺两个女儿的童年为代价让她们获得了摔跤金牌。
但印度的国情和美国不同,在印度,男尊女卑的民俗十分严重,女孩的命运自小就被定了:
学习做饭和洗衣、强迫做所有的家务;在成年后,就会被嫁出去,减少父母的负担;把她交给一个陌生男人,然后开始生孩子;这就是女人的命运。
电影主人公辛格是全国摔跤冠军,他作为父亲培养两个女儿摔跤在经济学上是具有“资源禀赋”的——即两个女儿不论在基因上还是训练条件上和其它同龄女孩相比都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在那样贫穷的环境下,如果女孩不去练具有资源禀赋的摔跤运动,那命运就会被固定下来,所以电影中的父亲所做的一切就真的应验了那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以后就会明白了!”
6
以上两部电影,讲的都是极端的例子,可以说是阴阳两极,要么女儿是天才,要么老爸是全国冠军,我们普通人大都不会有这种智商和老爸的。
那借鉴意义在何处?父母到底要不要做一个“暴君”,对子女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以后会明白的。”
这时候就要用到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了:
以上两部电影发生的背景,一个是在美国,美国是发达国家,教育环境更完善,社会福利更好,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另一个是在印度,印度贫穷落后,要是作为家长都不培养的话,社会就更加不会了,那女孩的命运将来很可能不会太好。
所以,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成长环境!
陈铭在《奇葩说》中曾这样谈到教育,我听了很有感触:
父母不应当当一个“雕刻家”,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应当当一个“园丁”,给孩子好的阳光、土壤、养料、水分,让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自由地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目前我国既有贫穷落后如印度那样的地方,也有发达如美国那样的地方。
在贫穷如印度那样的地方,你若有自己的“资源禀赋”,那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以后会明白的!”便是在创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你不这么做他\她就会坠入苦海。
在富有如美国的地方,你养孩子,就不要自私的将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了,他\她有自己的梦想,你需要做的全部努力是给予他\她一个能实现梦想的成长环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