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在女儿出嫁时,写了一首《嫁女词》,“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告诉女儿找夫家不能只看财产和容貌,重要的是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生活。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其中的男女之恋,是懵懂的,纯真的,羞涩的,就像杜丽娘的年龄一般,是含苞待放的。
现实中,丽娘做为太守的掌上明珠,十六岁之前,“男女四书”,均已成诵。杜宝和陈最良商量丽娘的教育问题时说“《毛诗》开首《关雎》是便后妃之德,四字儿顺口,且是家传,习《诗经》吧。”想用礼仪规范来束缚丽娘。
陈最良教丽娘读《诗经》,而丽娘本就读得懂,向先生请教,大概是希望能得到不同以往或更深的理解,先生依传统解说是一首后妃“不嫉妒”的美德。丽娘并不认为,一句“这经文偌多”,委婉表达了对先生解说的不满。而春香更是嬉笑玩闹、插科打诨,和先生互学鸟叫,使严肃枯燥的课堂笑声不断。封建迂腐刻板的夫子,活泼可爱伶俐的春香,表面温顺端庄实则内心充满爱和活力的丽娘,三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突出了人物各自认知的矛盾,《诗经》到底是宣扬女德的,还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
杜宝陈最良的思想和自命为“古之达人哉”的袁枚,对儿女的教导如此一对比,更能理解丽娘在当时的那种要求女子“略识周公礼数”“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下,自己内心的意识不知如何表达和无人理解时,大概会更加感受到养在深闺的寂寞,毕竟丽娘才十六岁,诗经里的草木年华对她来说更具有想象力和吸引力。所以,在课堂上听到卖花声。夫子走后,问春香:“俺且问你那花园在哪里?”答:“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一边是生命在制度里的禁锢压抑,一边是生命在自然里的阳光奔放,“原来有这等一个住所,且回衙去。”
园子里有不一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