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一个热情健谈的人和一个气质忧郁的人成了好朋友,两个差别很大的人之间似乎相互深深吸引。心理学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显性和隐性人格,也叫“影子人格”。除了外在表现出来,大家都能看见的显性人格之外,还有一个恰恰相反、藏在内心的隐性人格。一个看似活跃的人可能隐藏着抑郁的一面,一个平时温顺的人也有暴躁的一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性中都包含着阳刚和阴柔的两面。一个人强调和表现理性、内向、安静的时候,可能无意识地把自己感性、外向、活跃的部分人格,压抑到潜意识里,变成隐藏的影子人格。当我们遇见一个和自己的影子人格相同的人,心里就会有一种亲近、喜欢的感觉,因为他正好表现出了自己缺少的、被潜意识压抑的那一部分。
这种人际吸引,其实是人际互动效应,亦即人际耦合效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耦合抑或互动,就是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就是耦合或互动效应。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耦合越紧密,互动作用就越大。学习的本质也是一种互动,包括人际互动、社会互动,也包括自我互动即内部的我与自己对话。人际耦合或互动的反应是情感因素左右的,赋予积极的得到的亦是积极的反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互为异质的两大群体,即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社会代表者,学生是文化学习者、社会未成熟者,这两个群体之间的顺利互动,才能达致共同的目标——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演变,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更突出了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求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由此变为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课程实施中,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是师生的对话,是师生的互动,是师生的合作,是师生的理解。对话与合作已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对人的素养的要求。
尽管学校的章程、制度已就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考核与评价、奖励与惩罚作出了明文规定,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却还有隐性的期望,以获得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价值目标。耦合或互动就是个体之间情感共同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应形成学习、交往、价值共同体,彼此了解,互助互动,实现情感交融、信任建立、期望匹配,洋溢着成就感、赞赏、上进心、责任心等激励氛围,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得到强化,有高凝聚力,达到人际关系最佳耦合。正如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说,当团体真正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结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
美国迈阿密大学黄全愈教授提出过“三脚架理论”:“三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再由这“三脚”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三个支撑点的教育应围绕自我教育来设计开展。大而言之,学校、家庭、社会也需要耦合,而不是缺位、背离。(18.02.04《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