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一个有名气的听书APP,想利用好免费试用的几天,多听几本,如饥似渴般。听历史内容的都还挺好,而育儿、生活类的书,因为比较实用,听完感觉立马学到很多,满满收获,很是兴奋。
但转入生活中时,发现自己会变的情绪化,控制欲、对比心,对家人起要求,这种变化很精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似乎是以光的速度抵达生活的各个场景,对自己的大脑横加指挥,情绪随时被调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白天还为此提问,我给的答案是,因为听了不同的书,不同人的思维会碰撞,会乱,所以人的状态也跟着乱,不够清醒。
傍晚,APP上继续听着书,边做菜边听,在做好饭菜前,书听完了,沉浸在这些方法收获里的时候,抬头看见老公边做某事边看视频节目,娃在其周围游荡。
哎,人家的爹是什么样,这个爹是什么样?有看手机电视的爹,能有看书的娃?~~
开口?还是不开口?~~
开口让娃爹别看手机了,还是开口让娃做自己的事去?~~
你能不能不看了,也引导引导孩子啊~~
......
算了,不说他,他在用他的方式应付着他的问题,我当初也如此一样迷过电视剧。如果换位,也许我和他一样。看就看吧。
真的就这样了?
此处心情用烦躁描述有点过,用纠结描述有点轻,就这样挣扎着。
我不过才听了一本书,为什么又起怨心呢?听书前,我接受他的状态,听书后,怎么就变了?真的是因为听了不同的书,不同人的思维在碰撞的原因吗?显然不是,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
当真的想找答案的时候,答案就这么神奇般的立马出现了,不是这样的,并不是思维的碰撞,而是“理论”(书)和现实的碰撞。书上的何其美,里面的人又何其完人,现实的我们,差距又何其大。对哉。
看书,听课,学了很多可以“成功”的方法,然后转过来准备在自己的小家里复制,演习,期盼也能如愿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可是,很多时候,这些方法却被我们通过抱怨,要求,指责的途径进行传达,老公(老婆),父母,孩子,每个人都随之受着一份冲击,最终的效果则朝着反方向发展。
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肯定不是书的问题。问题出在看书听书的人身上。此刻,我想自创两个名词“输入性看书”,“理解性看书”。
输入性看书,将书中的内容直接灌输给自己,拿着书上的步骤,以为照着做了A,就会得到一个想要的B,不做A,就会有个错误的C。以为学到了方法,实际学的是别人的结果。
理解性看书,将书中的内容内化,深入背后思维及原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不以结果为目的。只会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不对他人做要求。
显然,我的状态是在输入性看书,我盯着别人的结果。嗯,我怎么能拿着别人的结果来套用我的生活。哈,一念转,前面的挣扎和矛盾顿时消减。再看他两,直接是无视的状态,继续切我的菜,心情可以用美美来形容,因为,如获至宝。
说来也奇怪,等我切完菜抬头的时候,老公在扫地,娃在整理他的玩具。而如果,在那一刻,我没管住嘴,没管住指责,没管住控制,没管住命令,会怎么样呢,结果估计会是战争般的三败俱伤吧。
生活处处需警醒,如果不够清醒,大概生活会事无巨细的演给我们看,直到我们看见。一念转,生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