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顾名思义,是一种专门为儿童所写的故事,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天真烂漫、积极向上是儿童文学的主基调,当然,也有不少的儿童文学是富于人生哲理的,“真善美”的理念总是贯穿于各大童话之中: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王子总会与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当然,在这之中,也有以《海的女儿》为代表的结局不甚圆满的诸多童话故事,但小公主用她的爱、她的心和她年轻的生命,去追求那永生而崇高的人的灵魂,并通过“善良的工作”去分享人的一切永恒的幸福,她的追求得以满足,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圆满的。
《夜莺与玫瑰》中的主人公是体态孱弱的夜莺,她以极其微小的力量,为了素不相识者的幸福以无畏的精神做了智者、强者都办不到的“惊天动地”的事,发人探省。作品中王尔德别出心裁地把它的巢安放在高达25米的栋树的枝叶中,为其避风躲雨。喻义是弱小的它是需要强者呵护的。
可是,就是这位尚需他人呵护的弱小者,当她看到学子因无法得到一朵红玫瑰,将失掉爱情而悲泣时,深为其对爱情的“至诚”而感动。当得知不得不用心脏抵着锋利的玫瑰刺唱一夜动听的歌方才得到这只玫瑰时,她义无反顾地说:“死亡的代价是巨大的,然而爱情比生命更珍贵。”心甘情愿地为“爱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一腔热血染红雪白的玫瑰。王尔德在作品中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着力描绘夜莺倾注全部心力,忍着极度的痛苦制作红玫瑰的过程,特别是此段情节发展到高潮时的情景更是扣人心弦。“当它奄奄一息时急促地唱出了最后一节音符。皎洁的月亮听到她那凄楚动人的歌声,感动地徘徊在天际,忘却了黎明。她用心血培育的这朵红玫瑰听到这歌声,在寒冷的凌晨中销魂得通体震颤了起来,勿速地打开了花蕾”。此刻,玫瑰树急切地喊叫着:“看啊,看啊!玫瑰花开了。”但是夜莺却没有回答,荆棘刺穿透胸膛的它已经躺在草丛中死去了——这就是王尔德所讴歌的那种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贵情操。他认为纯美的品格是能感动天地的——月亮的运行停滞,红玫瑰在严冬绽放。相形之下,当夜莺迫不及待地赶回去把这一喜讯告知了学子时,受庸俗世风影响的学子却认为:“她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仅有其假相不合有诚意,更不可能为他人而牺牲自己。”在这里,王尔德再次嘲讽了当时的所谓上流社会的“有识之士”们。
而当学子将这得来不易的红玫瑰献给曾向他承诺爱情的教授女儿时,她皱起了眉头“它怎能与我的晚礼服相配”。御前大臣的外甥已送了我好些珠宝,珠宝比花更值钱,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这一强烈对比,体现了王尔德主张用艺术中的“美”来同世俗现实中的“丑”相抗衡的理想与追求。王尔德为了更进一步使读者颤栗,紧接着又推出令人心酸的一幕:申斥教授女儿“极端忘思负义”的学子竞毫不珍惜地把夜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玫瑰扔到了街道上,滚落到阴沟里,接着,一只车轮又重重地从它身上碾压了过去”。这多么荒谬的一幕,夜莺在与浅薄的女子和青年学子的对比中显现出它高尚的灵魂。王尔德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当时上流社会的那些所谓高贵人士的遮羞布撕得一干二净。
在《夜莺与玫瑰》中,无论是夜莺还是男学生,他们的追求都是没能得以满足的,夜莺爱上了男学生,但她知道自己只是一只夜莺,只能在男学生的窗前为他唱歌,纵然她也会唱表达男女情爱的歌,但男学生怎么听的懂呢?他只知道有一只小夜莺总是喜欢在自己的窗前啼鸣,他最多也不过是为了这每天打开窗户都能遇见的鸟叫而动容,偶尔听出几个小小的音符,心里不过是一阵小小的欣慰。于是,当夜莺知道男学生爱上教授的女儿之后,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去浸染男学生梦寐以求的红玫瑰,但最终男学生没能求得心爱的女孩,夜莺那为爱付出生命的伟大牺牲是无效的,因而整部作品也被蒙上了一层巨大的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