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图书馆自习时,无意中发现两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作为他的推理小说迷,我看过20多本他写的小说,抛开《解忧杂货铺》、《白夜行》等经典大作不谈,其余作品同样各具特色。
鉴于对推理小说人物与事件的思考难免会涉及剧透,先将我个人对本书的总体评价感受写在前面。作为东野圭吾的早期作之一,《毕业》在推理主线方面相对简单,主角为探寻伙伴死因抽丝剥茧、剧情逐步递进、最终揭开谜团。其间没有设置太多反转剧情,也没有误导式的揭露,仔细阅读也能拨开部分迷雾。
但即使是早起作品依然能体现出东野圭吾对细节的把控,将各种伏笔暗藏其中,阅读到最后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回想起某句不经意的话、某个看似普通的行为竟是重要的线索之一。其次个人感觉本作在作案手法方面略显繁琐,并没有太过惊艳。
抛开推理小说剧情本身,我认为这本小说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七个即将面临毕业的伙伴,看似亲密却各自有着不为人知烦恼与秘密,我们应该信任伙伴吗?你真的了解你的朋友吗?
如果仅是作为推理小说来看,本书相对比较一般,更多的是作者通过描绘角色的处境与困扰,引发我们对一些观点的思考,每个人的《毕业》都是一种成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进行阅读和思考。
剧情简述(含剧透):
主要人物:加贺恭一郎♂、相原沙都子♀、藤堂正彦♂、牧村祥子♀、金井波香♀、若生勇♂和伊泽华江♀。
次要人物:南泽雅子♀、三岛亮子♀。
加贺等七人是毕业于同一高中的伙伴,就读于T大学的不同系,故事开始于大四毕业前。
波香受剑道家父亲教育影响,对剑道有着自己的固执和梦想,在高校剑术比赛中与亮子相遇于决赛。亮子的实力相对欠缺,但凭借着家族企业的影响力,一直通过买通下药的方式赢取比赛。华江和若生是一对情侣,华江的父亲在银行工作,对若生将来的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但若生的哥哥在曾经的“学生运动”中是个人物,这成为了他进入大公司的障碍(本书创作于1986年)。华江为了能和若生结婚,以让若生进入亮子的家族企业为条件,在运动饮料中下药导致波香无缘冠军。
祥子找到了满意工作,正一步步朝着目标奋斗,却在夏天的一次讲座旅行中红杏出墙,事后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向男朋友藤堂坦白了一切,藤堂表示原谅。随后祥子因为身上长疹子,怀疑自己得了“奇怪的病”,藤堂承担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期望能跻身社会精英阶层,同时受到严肃刻板的考研导师的影响,最终没能顾及祥子的感受,说出了一句刻薄的话,成为了接下来所有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检查结果不好,希望你我之间不要再发生关系,我们毕业之前也别再见面了。”
或许是因为前后的反差,在祥子因不安而苦恼时,藤堂做出了原谅的举动却又抛弃了她,如天堂跌入地狱般的绝望,最终让祥子放弃了检查选择了自杀。祥子在自杀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当藤堂因为担心来到祥子居住公寓的房间时,发现奄奄一息的祥子晕厥在盥洗池旁,但他并没有选择救人,而是选择了完成祥子的自杀。
波香作为祥子的对门,清楚祥子和藤堂为了约会对公寓紧锁的后门动的手脚,在对祥子的死调查过程中意识到藤堂就是凶手,藤堂为了不让波香把事情透露给伙伴,将无意中看到华江下药的事情告诉波香,以此破坏波香对伙伴的信任。
若生和华江的高校双人网球赛的前一天,刚好是七人高中时茶道社老师南泽的生日,波香为了报比赛的仇,计划在生日茶会上下毒,让若生或华江其中一人因轻度砷中毒而放弃比赛,并要挟藤堂配合。藤堂却将计就计,在茶会上使用氰化物毒杀了波香。
在小说的最后,加贺通过推理和引诱证实了藤堂的罪行,藤堂在寒冬中驾车投海自尽。毕业后若生和华江分道扬镳,加贺与沙都子也选择了各自的道路。
人物、行为或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加贺恭一郎&相原沙都子:本书简化了警方的作用,主要是以加贺的视角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和推理,再通过沙都子补述人物性格、故事背景、丰富人物情感、提供必要线索等方式推动剧情发展。
其中也简要提及了加贺和沙都子的烦恼:加贺的父亲是一名警察,长期不着家,为此母亲在十年前选择了离开,这使得加贺一直认为“当警察会为家里带来不幸”。沙都子为毕业后能远行东京的出版社工作而与父亲争吵。
这是东野圭吾-神探加贺系列书籍的开始,我对于东野圭吾的作品更多的是根据人气热度选阅,不清楚本小说对后续加贺系列书籍是否有影响。单纯从这本书评价,我觉得加贺的存在只是代替了警察的调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更多的是东野圭吾为了塑造神探加贺的形象而做。至于沙都子,在本作中大多作为工具人使用。
当然,小说的开篇就是加贺对沙都子的表白,加贺受到“当警察会为家里带来不幸”影响,为了能和沙都子结婚放弃了警察选择做一名老师,并且无论沙都子是否有嫌疑,都始终坚定的信任她,但最终毕业那天两人在摇头小丑咖啡厅相见时。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加贺明白相比于教师自己更适合做一名警察,同时也清楚,假如两人相恋结婚,不免在生活中回想起曾经的伙伴,然而事情发展成这样,却也很难再当无事发生的相爱。就像积木堆积起的城堡,与其残破的保留着,不如趁着《毕业》的时机,将其清理干净,所以最后两人都表示“遗憾”。加贺的这条感情线或相原沙都子应该会在后续的作品中出现。
牧村祥子:当伙伴们各自在临近毕业的生活中遇到困扰时,我觉得祥子是稳定的,她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拥有藤堂这般认真上进的男友,如果不出意外或许将来的就是结婚生子,但问题在于她却在讲座旅行中犯下了错误。
从沙都子的描述中能认识到,祥子是一个禁不起别人生拉硬拽而常常违背自己意愿行事的人,曾为了伙伴放弃更好的大学来到T大。我本以为或许这样的性格就是后来她出轨行为的伏笔时,却惊异于祥子和南泽的对话“牧村说,她不是被强奸也不是被骗,是完全醉倒在了当时的气氛里,又说事到如今确实是自己不对。”
对于祥子的行为我个人并不能完全谅解。人本身就是要在理性和感性中寻找平衡,或许有时候做不到理性,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错误,这很正常,但错误的程度是有限的,例如因为产生了好感而暧昧不清,最后回归现实,是我认为能够接受的错误范围。但作为一个有伴侣的人,因为“醉倒在当时的气氛里”就与他人发生关系,我觉得未免有些过于不理智。其次,祥子选择自杀是由于藤堂刻薄的话语,但本质上事件的起因是祥子自身犯下的错误,承担错误的后果是需要勇气的,奢望对方能够无条件原谅你的错误,还能面面俱到的顾及你的感受并不现实,在选择坦白时就应该做好“不被原谅”或“遭受刻薄”的准备。但因为出轨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么?出轨行为只是普遍认同的不道德行为,既不触犯法律,也不危害社会,这样的错误不应该用生命偿还。
我觉得祥子就是一个过于感性的女孩,无论是在讲座旅行中受到氛围的感染而犯下错误,还是后来因为男友的“抛弃”而选择自杀,都是因为太注重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忽略了客观理性的分析而做出的决定。
另,祥子有写日记的习惯,期间却两次中断,调查的警察对此表示“日记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心里有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写的时候又会设想别人正在看自己的心事。”让我不由得想起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饰演的蓝青峰与廖凡饰演的朱潜龙的一段对话。
那么,你会将心里话全都写在日记里吗?
藤堂正彦:如果说祥子的行为是错误的开始,那么藤堂的两次错误决定就是将事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境地。在案件的真相付出水面之前,藤堂的存在感并不高,是一个成天沉浸在学校研究室里学习工作的形象,这与他的身世背景有关,父母望子成龙,自身期望跻身社会精英阶层,导师严格刻板。
藤堂对祥子说的那句刻薄的话,在我看来并不算是一个错误,倘若设身处地的思考大概率愤怒会是主导情绪,而藤堂也体现了不同于常人的冷静,表示了原谅并劝导“最好尽早去医院看看”。但是他真的原谅了么?我想并没有,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谅”只不过是当时对于祥子最温和的回应方式,所以他才会在后来忽略了祥子的感受说出那句话,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面对祥子自杀失败的情况下,会做出完成自杀的决定。
对于藤堂来说,女友出轨并染上“奇怪的病”是他期望的精英人生中的污点,同时也是两人往后再相恋时难以解开的心结,祥子自杀了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倘若自杀成功我并不会认为藤堂有什么过分的过错,但他错就错在发现了祥子自杀失败的时候选择了完成自杀。如果说不计前嫌的救助是一种良善,那么视而不见就是人性冷漠的底线,而让祥子“自杀”就是一种恶。或许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毕竟善良只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但务必不可放纵自己内心的恶,否则终将万劫不复。
对于祥子的死或许可以将大部分原因归因于她自身感性的决定,但波香的死藤堂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下药让自己无法实现剑道梦想的若生和华江,波香意图让他们其中一人轻度砷中毒而放弃高校双人网球赛,这种报复行为虽不提倡但也无可厚非,毕竟本意不是杀人,而是让他们同样体会失去冠军的痛苦。藤堂面对波香的要挟时清楚她的计划却产生了更恶毒的想法—将计就计用氰化物毒杀波香。
我不理解藤堂为什么要痛下杀手,他本身清楚华江的所作所为,同时知道波香报复的最终目的,再有作为从中学一直走到大学的伙伴,或许未必是感情丰厚,但也不至于为此将波香送上绝路。或许是因为祥子的事件中他已经做错了,而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跻身精英阶层的理想,最终不择手段的一错到底。对于藤堂毒杀波香这一事件,我认为不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洗清他的罪孽。
藤堂是一个挺悲剧的人物,书中的小伙伴们时常出入酒吧咖啡厅,有着各自的生活乐趣,唯有藤堂每次出现都是在研究室,不是在写毕业论文就是在帮导师整理报告,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然而却忽然得知自己的女友出轨了,人的本性使得他无法真正做到原谅,在救助和摆脱祥子的选择上动摇,最终被卷入波香和华江之间的恩怨。
或许对于藤堂来说,驾车投海自尽就是最好的结局。
金井波香:我觉得波香本性并不坏,在祥子自杀案最开始的时候,波香和沙都子执着于想了解朋友“自杀”的原因而不断调查,其次在得知自己被伙伴下药而输掉自己最重视的比赛时,也仅仅是打算让若生和华江放弃比赛,有报复心理是人之常情,并且最终也没能实现,可以算是最大的受害者了吧。
关于波香更重点关注的倒是她对剑术的执着,是源于她的剑道家父亲对她和兄长的期望,在从小高强度的训练下,形成的反叛心理—赢下了冠军就再也不碰剑道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目标波香才如此重视决赛,也就更加记恨导致她输掉比赛的伙伴,但即使是这样她也从未想过伤害伙伴。
若生勇&伊泽华江:关于若生和华江没有太多可评判,两起案件都是处于局外人状态。因为家庭原因,为了彼此的未来华江犯下了错,但也能体现出他们彼此的相爱。华江的目的是为了让若生能进入大公司,这样就能让父母同意他们结婚,若生得知是华江下的药时也坚持向伙伴坦白,并且在面对加贺的推理时也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只是波香的死,成为了一道坎,隔绝在他们俩之间,事情发展成这样,即使再相爱,也不能在一起了吧。
南泽雅子:这位茶道社的老师,可以说是将一切看在了眼里。祥子出轨后的倾述,南泽对她说到“既然藤堂一无所知,又何必特意跟他说起这些让他不高兴的事呢。男人可没那么敏感,与其担心倒不如今后多注意一些。”藤堂下毒后藏毒的地方被她发现,却又装不知道让他销毁。但是这样做真的对么?
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却又陷入了一种矛盾。隐瞒本身就像是给炸弹设置一个定时,倘若不被发现便相安无事,但要是瞒不住,最终只会招致更剧烈的爆炸。对于被隐瞒者来说这样做是不公道的,但我相信很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不能说的秘密,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如果有信心能让秘密永远不被人发现并且这样做会使你过得更好,那么就选择隐瞒吧,或许你的内心会愧疚,那就在别的方面更好的补偿他人;如果你的秘密迟早有一天会瞒不住,不如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主动的将它暴露,以求更好的解决问题。
不论是做怎样的选择,其实都只是下下策,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出轨、不要杀人、不要制造类似的冲突。只要没有炸弹,就永远不会爆炸。
其次,南泽老师引出的第二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伙伴们发现祥子自杀后却无一知道原因,即便是最亲近的朋友,有些事还是不会说的。“比如我明天自杀了,大家会怎样推测我自杀的原因呢?”面对这个问题,众人都答不上来。
我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要是我得知我最亲密的几个朋友自杀了,那么我想他们自杀的原因是……认真思考后发现,其实我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同样我也问了他们,“如果得知我自杀了,你会怎样推测我自杀的原因呢?”不出意外的是一些笼统的可能。
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倾述,那么说明这样的烦恼还有余地,将烦恼说给别人听,痛苦就减少一分,但真正的烦恼是无法为外人道的,遇到这样的烦恼时,每个人都是孤单的。
关于本作中的手法问题:①藤堂和祥子为了约会,将后门窗户的卡扣改成记忆金属,这个秘密只有祥子、藤堂和波香知道。藤堂“无法进入女生公寓”的不在场证明无法骗过波香,最终被波香识破。这个手法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且知识面不够的人来说或许难以识破,但总体感觉并没有很惊艳与高深。②波香是怎么计划下毒?而藤堂又是如何将计就计?这涉及到茶会中的茶道文化—雪月花之式。个人觉得过程略微有些繁琐,就像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参考答案不是公式的妙用而是冗长的计算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对一些观念的思考,以上对事件的分析、评价仅代表目前的个人观点,不是为任何道理准则,我也将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
每本书都有其被阅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