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我们,都一样,小时候老师总教我们如何回答问题,但长大了才发现,会“问”问题往往比会回答问题的人更聪明。
比如领导讲完话,跟着鼓掌溜须拍马,这不算能耐,而如果你在他讲完之后,提出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他才觉得你是真正把他讲的话听进去了。包括很多公司在面试的最后环节都会有一个小问题,就是问:你对我们公司有什么问题吗?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貌似不经意的提问,如果你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面试官就会认为你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或者是在对这份工作的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要么是笨,要么就是懒。
那么既然“问”这么重要,我们要怎么提问,才能提到对方的心里呢?今天教大家三个技巧:顺应,提升,跳跃。希望大家学以致用,并交给你们的孩子,让你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
一、顺应
好的提问是要从对方的体温中自然延伸出来的,而不是另起炉灶。错误的方式就是: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比如:我真的没听懂你在讲讲吧。或者:你讲的是a但是我还想知道b。甚至还有人在听完讲座之后,拿起话筒就发表长篇大论,跟主题还没有关系,就像是就自己又办了场讲座,这种就特别讨厌。
那真正顺应对方的话题,提出好问题是什么样的?有一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爱因斯坦顺着牛顿的体系,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跟着光线跑,跑的跟光一样快,他会看见什么呢?这就是从牛顿的运动参照系理论出发,顺着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思路想下去,然后提出的问题。
这里的道理,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总结说到:你提的问题重不重要,是要看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度有多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可知识与其它知识的关联度越大,它在体系里的地位就越高。当然了,我们不是爱因斯坦,提不出他这么跨时代的问题,但所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提出一个好问题,先要充分理解对方的话,在说出对方的观点,引申出了不一样的地方,再来提问。
二、提升
很多人都是想到哪说到哪,肤浅又琐碎,不得要领。其实很多小问题都是一根藤上的点,一个一个单拎出来没有意思,但把它们串起来就会显得很有见识。而这就需要归纳总结,把一小串的问题归纳成一个大问题,那你就要先归纳一下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比方说对方问完一个问题,你这样说: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啊,刚才你讲的几点主要是一个ooo,那我想问,具体来说xxx。其实真正提升逼格的,不是后面的那个xxx而是前面的那个ooo。
这意味着你对对方讲的话是有思考的,总结概括,说不定你总结的比他原本想的还更高一层。而且这又不是你的意思,是对方的意思,功劳是在他那边的,他会觉得:我这么厉害,我都没有想到,小伙子你真有眼光。你说他开不开心,几个问题下来,你们就可能成为知音了。
三、跳跃
还有一种情况方式呢,也特别招人喜欢,就是试着跳一下,把对方的思路发散到一个没有想到的地方,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叫举一反三,或者可以叫开脑洞。
最有名的例子是,孔子跟他学生的一段对话,学生问:这诗经里讲,漂亮姑娘素以为绚,洁白质朴,自然就光彩夺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这叫绘事后素,就是说先有白底子,绘画出来的颜色才好看。而这个学生马上就提出一个特别牛逼的问题,他问:这样说来,是先要有仁德之心,再有礼仪规范吧!孔子一听,立马给了一个高度的评价,说你这个问题对我是真有启发呀,这样来说跟你谈诗经才真有意思呢。
这个提问的妙处就在于把老师讲的东西做了一个发散跳出去,去提问题。孔子本来就是论事,解释为什么洁白质朴,会产生光彩夺目的效果,他说就像是画画,先有了白底子才会好看。而学生跳出了原本所说的美女啊,画画之类的问题,做了一个更大发散性的思考:社会大事。
那是美女脸白才显得好看,画画底子白才显得好看,那礼仪和规范必须建立在质朴纯洁的德性上。但内在的逻辑是一样的。可是很明显,这一提问把我们的思考又领入了更广泛的领域,这就间接体现了这个学生的水平这就是遵循原有的逻辑,跳出原有的框架,往往会让你的提问显得特别有启发性。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可以试试顺应--提升--跳跃这三个点。
1.顺应。从对方的观点中延伸出你的问题,而不是另起炉灶。
2.提升。对方所讲的内容,归纳升华,拔高,成为更具有概括性、更深刻的大问题,在这个大问题发散出去,去提问你的小问题。
3.跳跃。遵循对方的逻辑,但是跨领域跳出框架,从另外的角度提问。
只要掌握这三点,你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提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个有理解力,有深度,有创意的人。
本文重点精华来自武汉大学周玄毅老师,子墨经过归纳总结做的分享。宝妈宝爸们学起来,教给你的孩子们吧,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