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权力交汇下的破碎之地”,其实有点化简为繁了。
因为本书的法文原名,直译过来就是《19到21世纪的叙利亚史》。
这段历史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先来说说叙利亚这个国家。
你对叙利亚这个中东国家有什么印象,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喜欢古代史的朋友多半会说,它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
还有朋友可能听说过,叙利亚出产橄榄油和锋利的大马士革钢刀,还出过世界级诗人阿多尼斯。
但大多数人对叙利亚的第一印象,多半源自2011年开始的那场惨烈内战。
它在十几年时间里,造成60多万人丧生,13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内战引发的中东难民危机,深刻影响了欧美各国的国内政治。
而席卷整个叙利亚的暴力、民族冲突和大国干涉,直到2024年依旧不曾平息。
从2017年起,我曾4次前往叙利亚采访,既踏上过不同势力的控制区,也见证过残酷的交战现场。
但接触越多,我对这个国家的感受越是困惑。
从国土面积看,叙利亚的大小和中国的湖北省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疆域属于缺水的荒漠,也没有像样的大港口,绝对称不上兵家必争之地。
从资源禀赋看,叙利亚虽然有少量石油,但储量还不到邻国伊拉克的2%,从1982年开始人均GDP就持续下降。
从社会氛围看,叙利亚自1946年独立以来,一直都是世俗化国家,并不存在激烈的宗教斗争。
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国家,怎么就会爆发一场撼动整个中东的内战呢?
叙利亚的政治能量,和它的经济、社会基础,是不是有点不对等?
而且,这种奇特的不对等状态,还不是从21世纪开始的。
早在100多年前,叙利亚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熔炉。
“二战”前夕,从黎巴嫩到巴勒斯坦,到处都有叙利亚爱国者在活动,抵抗英法殖民统治。
“二战”结束后,叙利亚又参与了5次中东战争中的4次,直到2005年还有海外驻军。
它在1958年一度与埃及合并,结成一个新国家,后来又成为阿拉伯复兴主义的倡导者。
可以说,在现代中东每一波激进的革命浪潮和军事冲突中,叙利亚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即使没有后来的内战,它也会向周边地区持续放射能量,扮演超出自身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国际角色。
要解释这种独特的现象,答案就不能从遥远的古代史里找了。
它的奥秘,就藏在本书回顾的19到21世纪叙利亚历史当中。
这段时间里,活跃在叙利亚政治舞台上的,不仅有来自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的异族征服者,还有形形色色的本地阿拉伯精英。
他们为这个新诞生的共和国,规划了好几种发展蓝图,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也有雄心勃勃的“阿拉伯联邦”。
有一个方案,甚至打算把今天的伊拉克、巴勒斯坦、约旦和科威特统统并入叙利亚。
不用我说你也能想到,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叙利亚自身的国力上限。
正是这种目标和实力的“倒挂”,加上外部因素影响,才使叙利亚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并最终引爆了绵延十几年的内战。
除了能搞清楚叙利亚问题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重新审视政治活动中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这对你理解复杂的国际局势会很有帮助。
记得2017年第一次前往叙利亚采访时,我发现,首都大马士革的建筑群,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古建筑;
二是法国统治时期的街区;
三是苏联式的灰色高楼。
这三个建筑群,恰好对应近代叙利亚的三个历史阶段。
把它们连结在一起的,则是“大叙利亚”的宏伟理想。
但也正是这一理想脱离现实的部分,使叙利亚一次又一次陷入政治动荡和冲突,错过了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宝贵时间窗。
有些时候,过于宏大和偏执的理想可能成为负担,遮蔽正视现实的眼光,使人走上歧路。
这样的警示,也是我们在阅读历史时,可以汲取的宝贵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