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跟你所处的生存的位置有关,或者说,你的生存跟某种东西息息相关的时候,这种东西就自然成为了你的认知对象。反过来,这个东西跟你的生存没什么关系的话,你对它就是缺省和忽略的。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过是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生态位”的本质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种生存的要素;
同样生活在一个位置上的不同物种要获取的要素也是不一样的;
特定的要素决定了特定的生态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
物种在本质上是生态位的表达。
某种能量供给的特性导致了一个生态位,然后因为有这个生态位,就可能出现一个物种。
“生态位”是特定的生存要素、能量供给,以及获取这些资源和能量的信息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认知”。具备了所有这些资源供给的认知,以及获取资源方式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物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也决定了特定的认知。
盲人的听觉和触觉都非常敏感,敏感到我们明眼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这是因为明眼人不需要借助于听觉和触觉去感知周围的信息,我们的认知方式主要靠视觉,所以我们的触觉和听觉没有选择压——没有选择压就没有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法拥有那种不可思议的感知和生存能力。
越是卓越的人,他越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生态位,而平庸的人往往是生态位不明晰的人,或者是没有选择压的人——在平庸的人所处的那个环境的生态位里,他具备和不具备某种能力和他的生存没有太大关联,既然他能够活下来,那也就活下来了。
我们通常说的“第六感”,不过是因为这个物种或这个人在特殊的生态位里产生的一种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平庸,或者这个人本身平庸,是因为他一直处在一种没有明显选择压的环境里,他能够将就着混着生存——由于不具备明晰的选择压,导致他没办法进化出一种特别的能力。
现代社会会出现很多平庸的人,他们没有特殊的技能也能活下来。而自然界里的任何一个物种,都可以说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分工跟自然环境是相当不一样的。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就会导致出现某种社会意义上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是不需要特殊能力也能让人活下来的”。
军事化、类军国主义、师徒制这些都还只是表面现象,它们的实质仍然是我们说的“选择压”:生活和工作当中始终是面临选择压的,这种选择压让行为和认知方式都遵守一种“非如此不可”的逻辑。这种严苛的约束,是把自然界的严酷性转化到社会和文化当中。
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实就是残忍度的降低。而这种残忍度的降低,应该说是人类的福音,它意味着各种酷刑的消失,各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逐渐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发达。
人类进入到一种新的竞争游戏当中,这种竞争所要求的是更加细分的认知能力。
在自然选择里起作用的“选择压”仍然在起作用,甚至会变得更加严苛。
1. 人之所以陷入到“不是生态位的生态位”,成为“可有可无”的“不是物种的物种”,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你选择了一个没有选择压的环境。
2. 不管这种严苛的约束来自于内在还是外在,是自律还是他律,其实都是把我们置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态位当中。
3. 无论自律还是他律,都是把自然选择当中严苛的约束设定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让自己在选择压中进化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学习”。
生态位决定智商和认知,而不是先有了一种认知,再凭着这种认知选择了一个生态位。
1. 不是先学会了游泳再下水的;
2. 不是先有认知再去行动的;
3. 不是先获得一种超级认知方法再去改变世界的。
《宝葫芦的秘密》的童话,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学生,很期待自己拥有一件法宝。后来,如他所愿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可以帮助他解决他遇到的所有问题。但这个童话很有意思的是,它最后告诉你:这样的宝葫芦即使有,它也不仅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还会给你制造巨大的麻烦。
wbf
既要又要 大概率啥都是平庸。
时间就那么多,强化了一方面,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其它方面的弱化。
哪怕学习一种语言,也是要迫使自己生存在那种环境,是最快的学习的速度。因为环境的压力。所有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在特定生态位和环境,才能裴燕锻炼相关的认知能力。
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没有在那种环境下,只是了解而已。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最实用的方法不是 “万能公式”,而是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厉害的功夫不是招招致胜,而是融会贯通后的 “无招胜有招”;人生真的没有捷径,所谓 “捷径”,只不过是经历过千万条道路以后总结出的最快最近的一条道路。
所以投资这条路唯一就是不断学习,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