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知识是从《医古文》开始的。“医”、“蛊”、“牙”、“齿”以及“五禽戏”之“禽”字等,书本有较详细的解释,没想我们的方块字竟然可以拆开分析,顿时对汉字发生了兴趣,不过那时知道的少得可怜,就20来个常用义符,且每个义符最早书写形式原始意向几乎都是模糊的,从没想过每个汉字都可以这样解剖一下的(至少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的)。
高中时,文言篇目陡然加多,老董课上偶尔涉及“小学”的,写几个小篆,比方“涉及”、“看”、“本”“末”等字,在教学上就用得得心应手,惜不能全面展开。在留给我的周记评语里就道出这股无奈:“今……废去小学教学,嗟夫”,这段话至今记忆深刻,尤其自己担任老师之后。
最大的遗憾是没上名牌大学,学校没几门像样的选修课,更别说期待已久的“小学”内容了。图书馆这方面书籍也相当贫瘠。当时读后印象最深的是《汉字例话》(左民安著),选录的都是常用字,侧重点是分析它们的“前世今生”,零散地看,多半自己天分有限,傻傻的不能练就举一反三的本领。
毕业后,买书多了,读书少了。看易中天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才知道“小学”是研究传统学问的基础。那时虽然不知道今后以哪部书自娱,“小学”知识不可废的道理总算明白了。于是又看了几本相关的书,比如《汉字常用部首今释》(吕奇特著)和《新说文解字》(马海江著)。
再后来有幸在“超星学术”视频里看到万献初《说文解字》系列讲座,从此以后才有了稍为系统的知识。然而本人此时已到而立之年了,已经错过了对事物好奇心的最佳年龄段,同时觉得讲座里所讲汉字仍只是《说文解字》里一小部分,还有大量文字有待“说解”,任重道远啊。
如今只是偶尔翻查《说文》,偶尔浏览网上大家的研究心得,比较多了,自然存在许多矛盾处,越发觉得小篆前的古文字还有隶变系统整理还有古人思想和古籍的对照,没有这些基础,研究起来,只能连蒙带猜的,太难了。
想到此难免垂头丧气,“进有生事之累,出无师友之助”(王国维语),“小学”方面知识应该止步于前了。不过回想自己这段时间对家乡植物的梳理工作,哪里说得上研究了,可真正展开来做,不也同样可以得到许多意外惊喜吗?所以,尽管难,但是,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