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提出者并不是马斯洛,而是一个叫哥尔德斯坦的家伙,他这是这样定义的:自我实现可以归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意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在中低层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时候,人人都要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个开放式需求,它的满足是无止境的。其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封闭式需求,一个人吃饱了后看到食物就不再有吃的欲望和冲动;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安全了,就算恶魔来了,他也不会恐惧;归属感、爱、尊重这些都有一定封闭性,一旦得到满足,个人追求它们的内生动力就消失了。唯有自我实现需求,它不是一个目标,更像是一个原则。每天的每件事都遵循这个原则,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实现。
如何才能自我实现?我们要感谢马斯洛,他在研究成功人士的新路历程、想法、行为的过程中得出了一系列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对我们来说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与之相似可以发扬,与之相悖可以改进,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照亮自己。我会慢慢地与大家分享,今天我想为自我实现做一些准备工作——弥补缺失的“安全”。
一个有意愿自我实现的人,首先要清楚的认识自己,上一篇文章我提到了“缺啥补啥”。那么,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一次“体检”,到底缺什么东西,在中低层次需求中还有哪些没有充分满足?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在中国长大的70、80、90后,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可以大胆的预测,我们大多止步于“安全需求”,我们是缺乏安全的一代,我们内心充满了惧怕和恐惧。
惧怕这是一种心里感觉,感觉一旦扎根内心,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恐惧。我们小的时候,怕一脸凶象的大人,怕父母打骂,怕老师责罚,怕考不上好大学,怕找不到好工作,等我们长大了,怕暴漏自己的缺点,怕被别被领导批评,怕被同事排挤,怕得不到晋升,怕没钱、怕生病、怕家庭不和睦、怕小孩不学好,怕自己堕落等等,我们最怕的就是死亡。中国人忌讳“死”这个字,所以我们没有死亡教育,但是死亡又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只能通过压抑,克制,发泄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说到底,我们真的是被“吓”大的,如果继续下去,我们会活到老,“吓”到老。
我对安全需求有这样的认识,完全是自己的心理境况,可能对于你来讲,没那么强烈,那么你可以忽略,你可以找找是否缺失其他需求。
心理需求的缺失,长期得不到满足,就跟人的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一样,会生病。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这是心理治疗的最有效途径,缺乏安全感就让自己勇敢起来,找到恐惧的根源。认真地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关于童年阴影,在第一二代心理学研究中都早有论证,马斯洛是这样讲的:“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即在摸索着追寻此种“生活的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设法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和此种力量在环绕着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5岁前,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此时,他已经奠定了“对这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即经由固定的模式来观察世界;经验在接受之前,即已被誉为解释,而此种解释又是一招最先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行的。即使这种意义错的一塌糊涂,即使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会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它们也不会轻易地被放弃”。
因此,可以断定,我们大部分人的安全感在童年既已遭到破坏,在成长后期,我们为了得到安全,又拼命的压抑自己,把自己伪装起来,看似毫不在乎的表情,心里却默默承受着无以言表的痛。我们一边被别人控制,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我们又一边试图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一切,似乎想把生命牢牢握在我们手中,但逝去的终将逝去,时间像细沙子一样,会悄悄地从我们指尖溜走,握的越紧,流逝的越快。
安全感的缺失带来的多是负面的影响,自卑、虚伪、谎言、压抑、克制、逃避、懦弱,看到了吗,我所描述的简直就是魔鬼的摸样,是这样的,它这是埋藏在我们内心牢房里的潘多拉魔盒,就算有再多把锁,魔鬼也藏在了我们的心底,唯有把他释放出来才能得到解脱。
自我实现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善、美,把魔鬼释放出去了,让光照进来,这些更深层次的本性才能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世界真的很美好,我们不需要那么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