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呼,时间真的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淡出我们的圈子居然有40多天了,不由的感叹,这日子真是,快!
6.26号哥嫂千里驱车来访,紧张的5天游玩后,接爸妈的旨意我和儿子随车回了我的老家,又度过了几乎与我们的世界隔绝的33天,这些天很投入的享受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与忙碌,从清晨到晚间,洗衣刷碗看孩子,走亲送礼请吃饭,上瘾似的跟爸妈聊天聊天再聊天,........再度重返恍惚觉得生疏。
生疏什么呢?回到老家后,感觉在芜湖的一切,确切地说在互联网和币圈的一切都恍如隔世,像从来都没有经历过似的,只深切地感知在老家的当下,像一直在老家了,从来都没外出过,只是身边的蹦跳的小儿印证着不在家的过往。再从老家返回到自己的小家,又蓦然觉得即便昨天在老家的经历都已经遥远,似乎一直就在芜湖,不曾回过家。
这该怎样解释?
回到芜湖,我并没有急于打开电脑做我自己的事,而是一拖再拖,停了就真的停了,不仅仅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在心里。如果松懈了心里那一股劲,那成长、进化、向前迈步.........似乎就都可以放弃,而懒惰,安逸,“轻松”地活在当下似乎会更舒服。是的,我用的是似乎,这是否能表示放弃了,那根本就不舒服?
那,我有没有故步在自己的【舒适区】?
一直以来,我认为的舒适区,是大家待着的已经习惯了的,比较舒服的地方。这样来看,即便故步可我也并不舒服,那就没有在舒适区喽。
对【舒适区】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陈海贤老师 :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解决的问题是指那些让你很焦虑的问题,比如怕被别人看不起,怕没有成就,怕失去感情等等。如果你习惯用抱怨他人、可怜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即使你你非常不喜欢这些手法,这也是你的舒适区。
罗胖进一步解释说,并非熟悉的环境就是舒适区,有人隔三差五换工作,这也是他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换工作就是他的舒适区。
.......................................
这样的说法和解释着实让我大为吃惊。我理解的和他们理解的竟然是相反的。
两种认知一比较,高低自分,陈海贤老师的这个解释,面更广,更深入,直指问题的中心。顺着这个思路,细思极恐,竟不寒而栗,冷不丁的激灵,无关乎舒服不舒服,核心是背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是真真的躺在了舒适区!
现在,道理懂了,也能明白“我并没有急于打开电脑做我自己的事,而是一拖再拖.....”这个现象了。
那知道了,懂了的这些道理,能不能助力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罗胖说:从知道信息,到改变自我,这是一个需要跨越天堑的过程。
深以为然!
跨越天堑?那得是天大的魄力,有让人生望而止步的畏惧。那就用七年来倒推,不看天堑,只求点点滴滴能日积月累迈高一个台阶再一个台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