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创刊纪念
--我在衢州20年(三十一)
1994年7月22日召开了《衢化科技》创刊30周年暨《化工生产与技术》创刊纪念座谈会。
巨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骆光响,公司总工程师、编委会主任李国英,《衢化科技》历任主编沈霞轩、杨维德、王志云,公司规划设计院院长何孙寅(原主编),巨化集团公司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端枝(原主编),科协副主席曾国荣,巨化教育学会会长、《巨化教育》主编钱旺珍,公司各分厂总工程师,《巨化报》主编江吉林和部分历届编委和通讯员等40多人参加了纪念座谈会。
座谈会由编委会主任,公司总工程师李国英主持。龚泽球主编回顾了《衢化科技》30年的发展和取得成就,感谢老一辈《衢化科技》历任主编和编辑为杂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30年的积淀为《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在全国公开发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把接过的接力棒传递好,要勇于创新,紧跟世界化工科技发展的潮流,把杂志办好,办成国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的科技刊物。
曹天庆副主编介绍了《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公开发行的过程,编委会调整和扩充,通讯员网络的建设,办刊经费和稿源等信息。
老一辈《衢化科技》主编,原衢化总工程师沈霞轩和原主编,原衢化副总工程师、衢化科协副主席杨维德分别发言,回顾杂志的发展,对《化工生产与技术》公开发行祝贺,并就杂志的发展等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衢化报》主编江吉林发言祝贺杂志的公开发行,巨化公司同时有了国内统一公开发行刊号的《衢化报》和《化工生产与技术》一报一刊,伴随着巨化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在巨化的土壤里共同成长,要加强报和刊的密切合作,共同把刊物办好,为宣传巨化的生产、技术发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做好工作,为巨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巨化公司技术监督处范小平工程师发言,作为巨化的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是杂志的忠实读者和投稿人,杂志30年与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杂志的公开发行是新的突破,在稿件的质量、编辑和印刷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企业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这是小的企业没办法办到的,希望杂志要上新台阶,要申请ISSN国际刊号,推向世界,展示巨化。
老一辈《衢化科技》编辑王志明高级工程师发言,杂志1964年创以来的30年,原始地记录了衢化的科技发展、生产和科研的全过程,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发表的文章起点都很高,回顾自己在编辑部的工作很有成就感,纪念30年走过的路程很有意义,祝贺杂志的公开发行,愿杂志越多越好,走向世界。
公司董事长骆光响发言,祝贺杂志的公开发行,《衢化科技》30年的发展到国内公开发行是质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公司科技兴化的结果,老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创造条件,使杂志走出了巨化,走向全国,公司要在经费等方面支持把刊物办好,要利用外贸渠道扩大发行宣传,要提高稿酬,征集高质量的稿源,结合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对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要发挥公司4000多名科技人员(占了公司员工的五分之一)的积极性,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和技术报告,宣传巨化公司的生产、管理和科技成就。
最后李国英总工程师做了总结发言,从衢化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高瞻远瞩办的《衢化科技》到公开发行的《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走过了30年,过去在杂志上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衢化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在全国公开发行了,我们要提高质量,抓好发行,发展壮大,积极创收,做好技术保密,严格按国家科技期刊的编辑规范和标准出版每一期,希望我们新的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经过我们的努力,期刊发行的第一年,我们还是取得了好成绩。1994年的4期,每期印数1500册,其中公司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放704本,和全国发行的期刊编辑部交换135本,赠送相关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和相关图书馆300本,留档100本,每期总共发行1300本。1994年刊登了81篇稿件,外来稿8篇,稿件的录用率61%。
1995年公司给杂志拨款7万元。1995年3月1日我们与国家图书进出口公司联系杂志申报ISSN(国际期刊号)。
1995年3月15日召开了杂志编委会会议。新编委26人,高级工程师22人,教授3人,官员1人,专业12个。1995年我们的计划要增大征稿,约稿,要使稿件的录取率到30%左右。95年期刊印数每期2000册,外部征订100本,公司700本,交换108个单位150本,合订本100本,赠送图书馆、高校和浙江省中小化工企业500本。争取1996年通过邮局发行(邮发收费是每期杂志定价的39%)。
1995年5月26日,《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顾问陈鉴远先生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终因积劳成疾,住在京西宾馆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第2期刊登了讣告和纪念文章。
6月2日邮发报告送衢州市邮政管理局,7月5日我受龚泽球主编的委托与副主编曹天庆去衢州市邮政管理局,与邮政科金俄汉科长和张伟副局长谈了杂志邮发合同,拿回合同文本。
7月12日我们与衢化印刷厂签订杂志印刷合同,4期8000册,3.4万元,每册4.25元。
1995年7月25日我受龚泽球主编的委托,代表巨化公司和衢州市邮政管理局签订了《化工生产与技术》杂志邮发合同,7月28日拿到邮发代号32-106,杂志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通过邮政系统进行征订和发行。
1995年8月10日,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化工学院教授袁渭康为杂志顾问。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化工生产与技术》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化学化工类核心期刊(双月刊),刊物坚持创办之初提出的面向大化工方向,突出实用性、先进性,面向化工企业及科研机构,及时报道化工及相关行业的国内外科技成就、发展动态,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信息,推广实用技术和企业技改、革新经验。刊登的文章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化学化工文摘》和国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数字化期刊3大数据库收录。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要历尽千辛,才会有收获,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积累,人生没有回头路,我们走的扎实,得到回馈就越多,付出就会换来满意的答复,生命旅程,永在途中,生命若梦,梦过嫣然,生命似水,上善若水。
2021.04.25农历辛丑年三月十四日忆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