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苏辙,这个沉稳内敛的男子似乎没有兄长苏轼那么引人注目,是啊,兄长才华横溢为人豁达,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颂,而苏辙好像只有在人们谈论苏轼的时候被顺便提一下,哦,苏轼的这个弟弟也还不错啊。
苏辙和哥哥苏轼长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对兄弟俩的教育极为严格,因此他们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可毕竟是两个少年人,也难免贪玩捣蛋,哥哥苏轼天性放荡不羁,偏爱游山玩水时的“乘奔御风”之感,小小的苏辙就跟在哥哥后面,不似哥哥那般飘摇,却比哥哥沉稳一点。
苏洵在《名二子说》里面说“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果然知子莫若父,苏辙其人果然如车辙一般不引人注目但也不招致灾祸,再后来在政坛与文坛上同哥哥齐名的时候,哥哥苏轼因为过于张扬招惹的是非太多而至屡遭贬谪的时候,苏辙的仕途却顺利的多。
苏辙与哥哥一同进京,一同名扬京城,一同受到各位文学大家的赏识,一同考中科举,在后人看来仿佛苏辙要比哥哥苏轼逊色,但其实不然,不然当时的宰相韩琦也不会仅仅是因为苏辙病了不能参加科举就将科举考试的日期延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能让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如此看重,足以见苏辙的才华。
苏辙的政治才能甚至比哥哥苏轼还要出色,平时沉默寡言的苏辙在政事上却敢说敢做,如同冰山下的火焰,不是不激烈,只是不想显露出来,他初出茅庐就敢直言不讳,矛头直指当朝皇帝宋仁宗,连他那位性情乖张的哥哥都不一定有这份气魄。
苏辙一生曾官至副宰相,也曾和他哥哥一样被贬谪在外,众人都只知苏轼在贬谪期间心性旷达,却不知苏辙同样如此,面对困境也毫无抱怨,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和他哥哥苏轼颇为相近,怎么说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们都知道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两人的前半生几乎形影不离,小时候苏辙就跟着哥哥随父亲读书,跟着哥哥一起游山玩水,跟着哥哥一起进入官场,即使做官以后天各一方也常常诗词来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这样想念他的弟弟子由,而苏辙呢,在哥哥去世以后也悲恸难加,多次写诗文纪念兄长。
世人都知道,苏家有个大公子,后来变成了千古留名的苏东坡,却很少有人关注苏家那个寡言少语的苏子由,即使知道,也总觉得他是在哥哥的光芒下一个才情还不错的人而已,再怎么也不及哥哥苏轼才华横溢,可事实却是两人各有各的好,只是性格不同而已。
苏辙十七岁娶妻史氏,之后不久就随着父兄进京参加科举,不知他临走时是否不舍妻子,也不知他一路上心情低落时是否被哥哥打趣说他恋着娇妻,我想他定然是有牵挂的。
苏辙与史氏两人一生共育有六女三子,夫妻举案齐眉,一生平安喜乐,温暖淡然,这样的生活才适合苏辙这样沉稳内敛的男子,他值得,他应得。
苏辙一定觉得做苏东坡的弟弟也挺好的,毕竟千百年来只有这一个苏东坡,也只有这一个苏子由,来生你们再做兄弟吧,再给我们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