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不知是因为封闭,还是冷之过,总想要温暖多一些,比如唠些温暖的话题,比如多与家人煲煲电话粥,比如多关心些老公和孩子的日常,再比如多与朋友说些温暖的话,想着多一些人抱团,在漫长等待春来的日子,总会驱走些寒冷。
那么,今日就从父母与孩子这个点切入正题。
在印象中,有两个作品父母与孩子的部分很让人感动,一个是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是龙应台的《目送》。
背影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龙应台《目送》中的经典句: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尤其是朱老的作品,用最朴实的语句,写了一个不善言表的父亲送儿子远行时的情景,光这节内容,看了不下十遍,每一次都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很多时候,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日常如何争执吵闹意见不合,但总有些事,有些行为会一下子让濒临火拼边缘的关系,化成雨润。
亦或许,血浓于水的情,就在那一刻迸发了。
目送中父母与孩子分开的场景也一样,一个越来越老,一个越来越大,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那种患得患失,渐行渐远的情,让人无限眷恋,又有稍纵即逝的恍惚感。
这是正面的教材。
起因是疫情期间,姑父突然心口不舒服了,各种封控,旁人也就不上,120拉到医院。
在医院,医生在做了各种检查后,建议做冠状动脉造影,如果堵塞达到一定程度,要做支架。
姑着急了,说害怕,又怕花钱,不想做。
老公分析利弊,从安全角度说,建议先做检查。
然后也将建议告诉了姑的儿子,她儿子说小区封控着,出不去,还详细地问要花多少钱的事。
老公当时就火了,挂断电话自言自语说了半天,也说不管了,自己爹生病了,不说想办法去医院了,还计算花钱的事了。
最后,做没做,怎么做,花多少钱,没再跟进。
这也算个反面教材。
那么父母与孩子一场,究竟该怎样协调定义呢?
首先,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先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言传身教,也是践行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
其次,从小要灌输孝顺的道理,连羊还有反哺跪乳之恩,何况人呢,这也是塑型的问题。
再其次,就是自己的悟性,看朋友,看家人,看社会上人们是如何孝敬大人,如何约束子女的,修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样做。
所以,所谓父母与子女一场,究竟走向如何,有定性,也有无常,得辨证性去看。
不知是否说在点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