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育德行的土壤。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既实现“立德树人”的理念,又训练应考的能力。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道法。现以《儒林外史》为例,谈谈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
一思辨:任何一部名著都可以用思辨的钥匙打开文本的丰富世界。如严监生,在你未读《儒林外史》之前,你可能只认为他是吝啬鬼的代表。但你认真读完他的故事以后,你会发现严监生也有可敬的一面,如比他哥哥更有担当,为他哥哥处理官司。真爱妻妾,对家人负责任,对孩子有慈心。以此为例,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主流思想的思辨精神。今天我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这样一些话:“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立足……或正义,或丑恶,但都相同,都是为了生存。”“但一个制度的施行,有利就会有弊,这是不可避免的”。我看到思辨的种子已经种在学生心里了。
二讽刺:学生写作笔法单一,语言乏味。因为肚里没货;学生读书无数,收获甚微,因为读法不当。阅读缺乏任务驱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一本书,就学一种写法,积累一堆语言。如读《儒林外史》可以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仿写。子虚乌有的情节,夸张变形的描写,入木三分的刻画都可以模仿。如写一个人,完全可以仿照写胡屠户的写法,进行前后夸张的对比。
三素材:爱因斯坦、霍金、居里夫人等在学生作文里面是非常累的,学生动不动就要请他们出来撑场子。很可怜,学生只认识这么一丢丢子人。阅读《儒林外史》200多人供学生选择,反面有严贡生、张静斋等,正面有王冕、杜少卿等人,形形色色的人,咸咸淡淡的事,悲悲喜喜的情。读多了,入心入脑多了,写作的泉眼爆开,汩汩而出。
四知行:把握以上三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写作,但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成为完整的人。所以经典名著中认识社会,认识人,学会生活,学会为人,就成了必须的功课。我们无需研究名著,我们仅从略读、精读中就可知社会底色,从《儒林外史》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众生当中,辨析何谓清,何谓浊。从“如在眼前的彼世相”中懂得何谓真,何谓假。把握小说主旨,探得人生真谛。
怎么读?
一引导:在学生正式读之前,上好一节导读课(我在放假前已完成)。介绍小说特点,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做好阅读规划,布置阅读任务。
二共读:师生共读共品,分享阅读体验。淡化任务,淡化功利。从阅读寻找乐趣,分享乐趣。营造一份美好的阅读世界。老师如果家务事多,没有时间就偶尔读之,起穿针引线作用,推动学生天天读即可。
三评价:开学后,对学生分享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有条件的可以评奖。
四变现:这是一个功利的想法,是一些专家所不屑的做法。但做为中学生,尤其是中考生,阅读不能提升写作等应试能力就是一件费吃力不讨好的活,是为出版商、专家等免费打工的活。所以老师必须创设各种活动把阅读的经验体会,积累的素材变现为应试能力。比如进行微写作,为《儒林外史》人物排“奸诈谱”。儒林第一奸诈,是谁?为什么排他第一,运用讽刺的手法写一段诅咒词。没有最奸,只有更奸。又如编辑幽默语言集,收集《儒林外史》幽默语言,按照写人、写事、写环境;或衣、食、住、行;或官、民、痦等类别编辑成册。
书没有读好,读书耽误了考试,那都是因为你不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