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一大师法语之处世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先哲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五、弘一法师讲佛之做事
缓事宜急于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云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祥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从谦。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已工夫。
六、弘一大师语录之涵养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则见涵养。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又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以和气迎人,则乖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之以浑厚。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生让路,不失尺寸”。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众。
七、弘一法师名言之待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从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行已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敬守此心则心定。俭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何胜言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发言休可伤人;临事尤宜观理。大言必自招尤,小心终是寡过。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