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琳回家后,她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生活是达不到的。所以她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女儿的身上,开始特意的培养女儿。从数学开始,每天吃多少个热狗,多少个香肠,用多少个碗筷……女儿莉迪亚对于失而复得的母爱,小心翼翼,为了不再失去,为了维持这个家的平衡,她取悦着妈妈,她知道这样做妈妈会高兴,会冲她笑,这些就够了。
于是乎,一场倾斜畸形的以爱之名开始了。母亲在这样的培养中,仿佛看到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满足,女儿却在母亲过度的培养下喘不过气,哥哥内斯渴望着得到同样的爱和关注,却被忽视。三个人的互相倾轧。最后,一个午后,哥哥在湖边将不会游泳的妹妹推下了湖里。
莉迪亚想的不是恐惧,而是解脱了,从这场负重当中,哥哥也突然明白,不是妹妹的错,她的消失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谁是问题的根源呢?
是父母——玛丽琳和詹姆斯——他们这种关注和期待,以爱之名,带给孩子的是一场小心翼翼的交易——你做的好,我就爱你啊,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这样做,不要像我一样,要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啊——这样的爱是失衡的。
午夜的湖边,就是这场失衡的爱的结果。
我一直以为是莉迪亚选择了自杀,投湖。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她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开始。为了这种决定和证明,她决定自己游回岸边。然后,她就沉在了水底……
这本书,用了四五天的时间,才读完。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压抑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视角和考量,但是那种以爱之名带来的压抑无处不在——玛丽琳和她专注烹饪的妈妈之间,玛丽琳的医生梦和女儿莉迪亚之间,詹姆斯·李对融入环境的渴望和儿子内斯之间——每个人都在说着我是多么爱你,所以我经受的你不要再经受,我失去的你要得到,我渴望的都要给你。这是爱吗?是。可这又不是最好的爱。
我想这本书留给我的是对于孩子该给予怎样的爱。孩子不是传承也不是圆梦,他就是他自己。
愿我们都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以爱之名压榨子女。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