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拥抱“抱断了”肋骨,
打个喷嚏“震折了”脊椎,
下公交车时向前一跨却连累了髋部……这些看起来像“开玩笑”的新闻越来越多,而且事件主人公大部分还是年轻人。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在体检时也被告知患有骨质疏松,有的甚至是重度。年纪轻轻,骨头为啥变脆了?又该如何预防呢?
健康的骨骼又硬又韧,硬度主要由钙沉积的骨密度决定,韧度主要由蛋白质转化的骨胶原决定。骨密度依赖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机制,就像一个蓄水池,如果进水多出水少,水池的水就多,骨密度就高。反之,骨密度就低。
在青少年时期,成骨大于破骨,即“进水大于出水”,骨骼中的钙迅速沉积,骨密度逐渐增强,这时候骨骼韧性也好,即使骨折也不易完全断开。
到青壮年时期,骨骼密度继续增加,直到30~35岁时达到峰值,成骨与破骨功能平衡。此后随年龄增长,骨骼中钙质和胶原质开始丢失,“出水大于进水”,骨量逐渐减少。
以前,骨量减低、骨质疏松、易骨折是老年人的专利。
现在,年轻人的骨头也“变脆变软”了。
很多二三十岁甚至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就开始颈肩痛,还伴有颈椎曲度改变、反弓、头晕恶心等症状,腱鞘炎也很常见;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已出现各种关节痛问题,膝关节有滑膜炎和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早早老化退变的也不少。
2014年,《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刊登的一项北京人群骨密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30岁以下年轻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异常增高,达21.88%,甚至超过了50~59岁人群的发病率(20.83%)。
在国人防缺钙的意识中,“补”是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人却没意识到,忽视了钙的吸收率和流失量这两个更重要的环节,就可能造成“越补越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说,以下这些生活习惯,悄悄偷走了“钙”,让骨质疏松这个“沉默的杀手”盯上了你。
1 挑食偏食
很多年轻人盲目减肥,饮食不均衡,导致骨骼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钙,骨量丢失严重。
钙的吸收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帮忙,比如镁、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C等。要想补足这些营养素,单靠某几种食物是远远不够的。
2 吃得太咸
人体内的钙是通过与钠相伴从尿中排出的。因此,如果吃盐多,尿钠就排出多,同时尿钙排出量也会增加,身体内的钙丢失也随之增多。
3 喜烟嗜酒
烟酒对骨骼的伤害一直没得到重视。
•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造成钙磷代谢异常,影响骨峰的形成,导致骨密度降低;
• 过量饮酒会使肝功能受损,从而使维生素D的代谢受到影响,酒精还会抑制骨细胞活力,抑制骨骼新陈代谢。
4 晒得不够
因为过分追求“肤白貌美”,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出门不是打伞就是坐车,皮肤接触不到光照就不能合成维生素D,导致骨质疏松提前。
5 动得太少
在人体代谢活动中,骨组织的发育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来支撑。当人体的运动量不够时,骨组织会自动降低骨量。但现在,却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以车代步、每天面对电脑,能不动就不动。
骨骼就像钙的银行,年轻时可以随时存取——钙吸收多了,就被“存”进新生的骨骼里;钙吸收少了,骨钙就游离出来缓冲。而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一个不停拆一个不断建,新的骨组织因而不断替代衰老的骨组织。
因此,想远离骨质疏松,就得趁着年轻多给“骨骼银行”存点钙,让峰值骨量尽可能高。
饮食多样,在摄入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菜、芝麻酱等富含钙的食物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种食物的摄取:
紫菜、全麦食品、杏仁、花生等富含镁的食物;蛋类、瘦肉、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黄、香菇、深海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坚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才能补足钙。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低盐、不吸烟、少饮酒,控制咖啡、碳酸饮料的饮用量。
选用钙剂
数据显示,国人平均每天钙的摄入量为364.3 毫克,低于推荐摄入量的一半(18~50岁成人钙的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由于多种原因,很难从饮食中获得充足的钙,可以考虑相关补充剂,挑选时注意以下几点。
常晒太阳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减少肾脏钙排泄,就像加油站一样,源源不断地把钙补充到骨骼中去。如果缺少维生素D,骨头的硬度会降低,形成“软骨症”。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体皮肤产生活性维生素D3(维生素D的一类),可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
晒太阳要无任何遮挡,隔着玻璃,涂防晒霜都没有效果。如果没有时间晒太阳或者没办法通过晒太阳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比如冬天,可以选用维生素D补充剂。
经常运动
骨骼也是“用进废退”的,应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以延缓骨量丢失。快走、慢跑、打乒乓球甚至扭秧歌、跳舞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运动最好选在户外,这样可以多晒太阳,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含量,帮助钙吸收,强化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