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我来说是陈旧、呆板的,我所了解的一点皮毛来自于电视剧和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历史教材,经过时间的洗礼更是只留下只字片语。《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幽默诙谐的口吻细述了从明朝建立到灭亡三百年间的大小事件,不像是在说冰凉的历史,更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作者轻松风趣的写法让人欲罢不能,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某位奇葩皇帝,而是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他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而他的一生极富争议,有人说他是救时宰相,居功至伟,也有人说他是大贪官,大权臣,阴险无比,冷酷无情。
梁启超认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身怀抱负,经过三十余年的官场沉浮后,还保持着最初的理想。为了明朝的发展在有了王安石、王莽等前车之鉴后依然坚持实行改革。天下好比一台机器,大家都靠它吃饭,随便一动,没准就砸了谁的饭碗,改革有风险,历史也证明,凡是搞改革的,基本没什么好下场,一不小心就会被革了命。即使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得推行了“一条鞭法”和“考成法”。
“一条鞭法”是指全国税收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在这之前明朝的税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物税,也就是产什么交什么,产蘑菇交蘑菇,产木柴交木材……收起来的实物全部存放在仓库,在国家发不起工资时,甚至会用这些东西去抵扣官员的工资,所以自朱元璋以来,明代官员们的工资有时领粮食,有时领药材……“一条鞭法”就正好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以后不管田税、徭役、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张居正和他的“一条鞭法”就此名留青史。
“考成法”类似于今天的绩效考核,年初定下指标,把要完成的工作写下来一式两份,自己一份,上交一份,到了年底再核对工作计划的完成度,没达到要求的就会有相应的处分。在张居正的严厉督促下,明朝官员们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国家的财政不断上升。除此之外,张居正知人善任,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让原本走下坡路的明朝,又开始爬坡了,有人说张居正强行给明朝续命了半个世纪。
看到此处,你肯定会说那张居正就是一大贤臣啊,但是若仅仅如此,为何大家会对他的评价富有争议呢?隆庆六年,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留下十岁的万历皇帝,张居正与冯宝联手用卑鄙的手段推翻了高拱。冯宝与张居正二人在万历母子面前唱双簧,把高拱的一句闹骚: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为: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诬陷高拱谋反,说高拱准备废了万历,另立藩王。因此高拱被罢职,赶出了京城。
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从小教导万历要成为一位明君,做皇帝要勤俭,而他自己的日子却是过得极尽奢华。张居正的轿子面积大致不低于五十平方米,分为客室和卧室,设有卫生间,还配备了两个仆人负责他的饮食起居,需要三十二人才能抬起,这派头远远超过了皇帝的排场。他常常坐着这个轿子招摇过市,还坐着回荆州老家,荆州与京城的距离共计一千多公里。
作为臣子,他丝毫没有身为臣子的自觉,他功高盖主,权势滔天,常常对人说:“我非相,乃摄也”(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有人为了巴结他送了他一副黄金打造的对联:上联是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下联是山丘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以赞赏张居正超越天子之意,而张居正却欣然接受还把对联挂在家中。这也为张居正死后被弹劾被抄家埋下了种子。
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卒,年五十八岁。他死后原本对他言听计从的文官们一拥而上,纷纷上书弹劾,万历也不客气,剥夺了张居正一切职务,抄了他的家,掘地三尺搜出了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
直到如今,对于张居正世人也是褒贬不一,但是即使他有各种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但他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人就有缺点,就有欲望,我们不能因为他的缺点就磨灭了他的一切贡献,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