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海说71:礼节大于礼物
告子篇:享多仪,仪不及物日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孟子寻访各国,在邹国居住的那段时间,邹国旁边有个小国,国王的弟弟叫季任,季任当时在国内代理国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他听说孟子在不远的邹国,就专程派人送礼物来给孟子,以求结交,孟子收了他的礼物却没有道谢。
后来孟子居住在平陆(今天的山东汶上县内)的时候,齐国有位叫储子的人,储子担任齐国的相候(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或市长),也派人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他的礼也不回谢。
后来,孟子从邹国周游到了任国,第一时间去拜访了季任。
再后来,孟子从平陆出发到了齐国,却没有去拜访储子。
这两个事,被细心的人发现了,说孟子是不是嫌贫爱富,巴结国家级高管,看不起省级小官。其中,孟子的一个学生屋庐子就很不解,甚至有点兴奋,说我可发现老师的缺点了。于是就直接去质问孟子。
原文:
屋庐子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孟子曰:“非也。《书》:'享多仪,仪不及物日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屋庐子高兴地说:“我终于发现老师的差错了。”
然后就去问孟子:“老师,您到了任国,第一时间去拜诗了季子;到了齐国,您却没有去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个相,官位级别太低吗?”
孟子连忙摆摆手说:“不是,不是。《尚书》上说:'进献礼品看重礼仪,礼仪配不上礼品,就是白送,因为情意不在进献上,而在心意上。'说的很好,因为礼物只是礼节的表示物,主要还看人的态度是否诚恳,心里有送什么都贵重,心里没有再贵重的物品也没有价值。
屋庐子听了恍然大悟,很高兴。再有人问起这件事,屋庐子就给人家说:“季子在代理国政,重任在身走不开,不能亲自到邹国,派人送礼实属无奈,心是诚恳的。而储子作为候相是完全有时间有条件能亲自到平陆去的,可是他心不诚,傲慢,就派人去办了这事,所以看似一模一样的两件事,其实本质大有不同。孟子老师太厉害了!”
孟子对人世百态的观察已经细致入微到极致了,他非常注重人的“恭敬心”,人如果有恭敬,说明心诚,心诚则灵。人如果没有恭敬,就会傲慢,傲慢必败。
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说过一句话:一分诚敬得一分收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受益。人们对所要做的事情和重视度决定他能否做成,这就是决心决定执行力。佛家讲究发心,很多事一开始的起心动念就已经决定了未来的成败,说的一点不为过。
礼节大于礼物,很多人在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中都犯这个毛病,买了一大堆贵重礼品随便往那里一放就开始吹嘘自己的良苦用心深情厚谊,有的甚至觉得人不到礼到就行,一大堆贵重礼物让司机送去,结果只是花钱显摆了一下自己而已,没有表示出真实情意。如果是求人办事,或者恭贺领导,估计这种人亲爹守孝都不守了也会去,这就是看你对什么恭敬。
礼轻人意重,态度和礼节到了,物品虽轻但情意沉重,人心能够感知到,民间谚语多少年是智慧呀,不学就无知。
我们也经常去给一些企业单位做辅导,人家都称谓老师,非常尊重,我们也就不溃余力协助服务,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也有一些企业领导装的牛气哄哄,到地方随意一安排,给人一交代,打牌喝茶去了,说的很大气做的很小气,花钱不少请个老师过来,本意也是好的,但傲慢无礼把钱糟蹋的一文不值,作为老师自然也就随意而为之吧,能少说两句就少说两句,这也是人之常情。
尊师重道是千年古训,礼敬他人是做人根本,于公于私都不能傲慢无礼,要了架子面子,丢了人情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