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已来。墓园四周是黄灿灿的油菜花,风吹过,花香阵阵,蜜蜂嗡嗡。伤感中,竟有了一丝慰藉。
扫完墓,照例回了一趟老街的老屋。看到堂屋的八仙桌,中堂前的香炉,还有板壁上的遗像,想到了小姑子早上朗诵的《过节》(作者:叶圣陶),小时候家中祭祀的场面也出现了我的脑海里。也许是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方式都一样,叶老文章里的祭祀也跟我们家的差不多。
清明,七月半,冬至,还有年三十,这几个日子,家中都是要祭祀的。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每到祭祀,这些话便是大人嘴里常常念叨的,这是告诉我们,祭祀的时间和仪式,都是有规矩的。
祭祀那天,家中堂屋的八仙桌边,先人们论辈份坐上下桌,我们将碗筷、酒杯分放好,奶奶菜烧好后都端上桌。祭祀的菜品中必有红烧肉、煮鱼、豆腐和大粉。敬祖宗的饭,用小瓷碗盛好后,颠出一个个圆溜溜的饭团,这在平时我们弄出这么个元宝饭,定会受到长辈们的呵斥,这特定的造型只有祭拜祖先的时候才可以有。
祭祀时,一片肃穆,不能嘻嘻哈哈,要不就是对先人的不敬。爷爷奶奶拜祖先必是毕恭毕敬,洗手净面后,点亮蜡烛,供上香,斟满酒。屈膝跪拜于拜垫上,左手按住右手,也支撑在垫子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嘴里还会念叨着祖宗保佑子孙后代之类的话,就这样三起三叩。依着长幼有序,我们也有样学样,拜得特别虔诚。跪得正,礼行得好的,会听到长辈说:嗯,这个头磕得有样子了,不错不错。如果有敷衍了事的,长辈们会用眼光示意我们:要恭敬。
花好的纸钱和折好的元宝慢慢地扔进火盆,这个都是由爷爷和哥哥来做,说是只有男人烧了纸钱,先人们才拿得到。烧的元宝,尽量不去拨弄,这样烧完后的元宝形状还是原来的样子,说先人们拿到的就是整整齐齐的,才能花得出去。
待火盆里的纸钱化为灰烬,爷爷便会拿一个干净的瓷碗,里面装上干净的水,每道菜上夹一点放在碗里,然后端着碗走出去,把水和菜泼在房顶上,意思就是先人们每道菜都回来尝过了。
先人们用过饭了,才轮到我们吃。奶奶将落在饭菜上的纸灰吹掉,每一个菜都会倒入锅中重新加热,再端上桌。这些菜中,我最喜欢的是奶奶的汪粉。山芋粉加水加调料,拌匀了。热油锅汆下去,锅中加点水,防止粘锅。凝固了,冷下来,切成小块。然后再汪,下面的做法跟汪豆腐差不多,只是不用勾芡。出锅的时候,洒点蒜花。这道菜是既能当饭也能当菜,我们都爱吃。
祭祀时,家中不会有外人,那个时段也不会有人串门。“到我家吃饭啊”这些客套话是不会听到的。那天,只请先人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