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同学在群里抛出了一道小学奥数题。 题目一出, 我们这些年过不惑的大小孩们脑洞大开,摩拳擦掌,乐不疲此,纷纷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有人答30,有人答20, 有人答19,有人答15,有人答16, 有人答……并且同一个人几次的答案也会相差甚远,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好不热闹啊。 哈哈, 那劲头儿要放在当年在学校学习的话,估计个个都是学霸了。 下面就说说我的答题历程吧。
第一次我给出的答题结果是19, 这时有同学给出了16的计算结果, 让我警觉地想难道是我错了吗?于是我再一次回头读题, 后来等到正确答案揭晓以后我才意识到之所以我给出19的答案,原因在于我根本没有注意到第四排中的小猫和上两排中的小猫有什么区别, 也没有注意到第四排中的口哨和第三排中的口哨有什么区别, 我一眼就把小猫的位置当成了5,有口哨的位置当成了4,并且把最后一排的乘号当成了加号来做题,所以答案是19!我一点都不含糊地回答。
第二次我给出了17的答案, 后来我才意识到之所以我给出17的答案,原因在于我还是没有注意到第四排中的小猫和上两排中的小猫有什么区别, 但我这一次注意到了第四排中的口哨和第三排中的口哨是有区别的,第三排是双口哨,而第四排是单口哨,并且这一次我仍然是把最后一排的乘号当成了加号来做题, 所以答案是17! 我仍然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次我给出了15的答案, 因为这时我己经看到了第四排中的小猫和前2排小猫的差异, 那就是第四排中的小猫的脖子上没有带口哨。可是我仍然没有去留意第四排中不起眼的那个运算符号 “X”,我依然把 “X”当成 “+”在做题,至此第三次答题我仍然觉得没有错啊! 这时我忍不住问给出16答案的同学 “为什么是16,而不是15呢?”, 同学提示了我一下 “下面是X”。 哈哈, 此时我终于瞪大眼睛开始注意起最后一排的那个 “X”, 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呢!
此前我从未正式接触过奥数题, 我家姑娘小时候也没上过专门的奥数培训班,甚至我在网上还看到过一些驳斥奥数培训的观点。然而当我做完这道题后,虽然大家一致认为这道小小的奥数题它似乎有很多坑,处处都是陷井,稍不注意就会掉坑里,但与此同时我却体会到了奥数的奥妙可爱之处。 我在心里庆幸 “还好,儿子还小,学奥数还来得及(他已开始学习奥数)!” 当然, 我这样想并不是因为奥数可能帮助孩子在升学时占取优势这个短期直观的收益,而是因为这个简单的题目让我很受触动。 我个人认为从小经历过适当奥数培训的孩子, 真正具备“奥数思维”或“奥数精髓”的孩子应该可以更好地解决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知道一般小学奥数题都来自于生活。 在解决奥数题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进行分析,归纳, 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所以说,奥数更能有效地开拓孩子的思路,扩大孩子的眼界,打破孩子的定向思维,培养孩子从多个角度去比较, 分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最终孩的思维更加敏捷, 考虑问题更有层次。 而这种能力, 或者说这些精髓又仿佛春雨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这些精髓一旦从小深入到孩子的骨子里, 将来必定会不知不觉被孩子们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我想成年后的我们大都会足够相信这样的孩子未来不懂事,不成器都难,因为现实也如同奥数,有过而无不及,里面有着各种“坑”。
再来反观成年后的我们, 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感觉我们自身或周围的人正好缺乏这种 “精髓”呢? 在我们跃跃欲试这道奥数题的过程中,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就己经充分暴露出来了!
一道奥数题, 让我暂时肤浅滴体会到奥数的奥妙之处,我想它的奥妙还不止于此!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018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