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通览
一、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爱与真诚,使用者用心感受他人与自己的心中蕴含的情感与期望。
二、非暴力沟通的模型:观察到的-体会感受-真实需要-提出请求。
三、非暴力沟通的使用,要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以及注意不要使用模糊的需要和不明确的请求。
一、第一印象
起初,困于对“暴力”的定式理解,以为本书是旨在减少语言冲突,达到某一沟通目标。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非暴力沟通”的“非”对应的不是无冲突,而是源于爱和真诚,“爱的语言”是一切沟通的核心与力量。要熟练掌握这一沟通方式,需要通过不断提醒、自我观照,体会他人和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挖掘语言人心中蕴含的情感与期望。
二、核心收获
非暴力沟通的模型:观察到的-体会感受-真实需要-提出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的觉察,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要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感受:清晰的表达感受,要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
需要:是感受的来源,要注意不明确的需求;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要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观察:勿与评论混淆
观察的语言表达,是要有依据和事实支撑的,比如具体的时间点、频率、某个具体的方面、数额等。
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观察与评论的差别:
评论:你太懒了。×
观察:从我一进门就看到你躺在那里玩手机,好像没有起来动过一下。√
评论:你花钱大手大脚,完全不懂节俭。×
观察:你一星期就花光了一个月的工资。√
评论:索菲长得很丑。×
观察:索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2、感受:勿与想法混淆
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通常情况下,“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我们有时常用的词汇里,并非感受词汇,而是想法词汇。可以建立感受的词汇库,以便平时使用随时调取”。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感受与想法的差别:
想法:我觉得我被抛弃了。×
感受:你要离开,我很伤心。√
想法:我害怕极了。×
感受:你说了那句话,让我害怕。√
想法:我是个没用的人。×
感受: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很沮丧。√
3、需要:注意是否与感受混淆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真正的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表达需要,其他人则可能作出积极回应。
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需要与感受的差别:
感受:你来的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需要:你如果早点来,我们就可以坐到前排去。√
感受:你这么说让我好紧张。×
需要:我需要得到鼓励和安慰。√
感受: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
需要:你的声音太响,影响到我阅读,我需要安静。√
4、请求,注意请求是否已经明确
请求的语言,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描述,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通过“真实描述观察、真切表达感受、袒露内心需求”的流程后,最后的请求也会让对方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情,可避免令人产生命令的不适感。
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和不明确的请求差别:
不明确的请求:我请求你不要再喝酒了。
明确的请求:我想听听你的说法,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
不明确的请求: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隐私。
明确的请求:我希望你进门能够先敲门,翻阅我的笔记时能先征询我。
不明确的请求:关于昨天我的表现,请不要隐瞒你的想法。
明确的请求:我昨天的表现还有哪里不足,请帮我分析一下,给我一些建议好吗。
5、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
具体描述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观察);这些帮助使我得到了怎样的满足和心情感受(感受、需求)……
或许我们在平时用一声谢谢表达所有,但如果用非暴力沟通表达你内心完整的谢意,于美好的人际关系而言将会是值得的。
此外,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运用于他人沟通中,同样适用在自己与自己的相处,询问、聆听并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从而抵达心底真实渴求。
四、书中金句
用批评提出主张,经常无法达到想要的沟通效果。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求和请求的方式。……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做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完
IMLIN小枝
2019年6月7日下午15:18
作者声明:系列读书笔记是以完成个人知识“内化”为目的。非鸡汤、非散文、非娱乐大众型文章。提取的均为知识“干货”和基于个人经历的见解,如有错误理解之处请及时批评指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