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5

这两天,大数据断断续续给我推小姜同学的内容,有重复的,有各种各样解读的,有些文案让人…

一个十七岁少年的经历,再怎么编,也不会离奇到哪儿去。

今天,小城中考开幕了,像小姜一样被分流的同学,应该还有一批接一批。政策在这儿放着,谁拗得过呐?

也不是要吐槽啥,只是想胡乱记一记。

在姜同学这儿,看到了苏境内卷的残酷。据说,原本她也能去普高,不过,考虑到经济条件,她还是选择了中专。她的这个选择,她的懂事、努力,好似上个世纪70、80那些时间段的一部分人。所以一些文案在喷,喷社会喷制度。

姜同学自己,反倒淡然,她说终于可以不用学其他的,集中精力做数学了。

突发奇想,如果只学自己喜欢的科目,会不会还可以出许多个什么什么比赛的佼佼者?

这个事情之所以这么热烈讨论,大概还是参照物反差太大。那些比赛出圈儿的天之骄子,猛然来个中专生参加,一下子好像含金量不高了,围观的也震惊了,嘴里心里都是“没想到啊”“不起眼的”“还是个女生”。

那些替她喊话某大学快收了她的,私心觉得,还是把学习当作了手段。

罗sir(翔)经常挂在嘴边一个句式“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同理,学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也是推崇的。

天赋与热爱,让爱学数学的姜同学乐在其中,比赛只是让她被推到了公众视野。真希望多年以后,纪录片对姜同学的追访是她依然热爱数学,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享受自己努力学习服装设计的成果,家人也能因着她的一些努力而健康平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声音,“领路人”,越发的值得人听见了。

姜同学自身的热爱是主要方面,是内因,而她的那位老师,是个非常重要的外因。

想起高考第一天,我跟室友讨论的一个小话题:0.5分之差,三年,拉开的差距扩大到一百倍甚至更多。

话题背景材料是这样的:

我大伯家今年有高三狗一枚,成绩是比较好,但是,也只能算“鸡头”,与省重点的相比,貌似还是有差距的。

室友于是感慨,此弟弟若是当初去了省重点高中,凭他的认真爱学,应该取得的成绩比如今的还有进步空间。现在在这个学校貌似到天花板了,实际上还差得远。

于是她又感慨她同级时,一个差0.5的鲜活案例作补充,疑惑省重点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武器,能让差距拉开的这么大?

能讨论这个,老母亲内心还是安慰的,起码室友反思到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当然,这样的比较好像不算健康,但是,人文教育里,知道力求向上向善,也能算是正能量吧,反正我内心暗暗是这样想的。

我后来采访了侄少,他看得淡,说不一定,去了省重点的他的同届,也有不如他的(当然,仅指啥啥啥模考而已)。

于是,我乘机又把内外因哲理卖弄一番。深表同意。


各级学校分配的师资力量,不用避讳,肯定是有差别的。这也是家长为啥让娃卷尖脑袋也得钻进去的原因。自己教育能力不够,自然指望外部环境再来一份力用以加持。

所以如今看,姜同学是幸运的,十分幸运。那位老师的发言也让人动容,他说自己在学习过程里也有过坎坷,如果当初有领路人,他也许能接近光多一些。

很庆幸,他已经成为了光!

其实,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慌手慌脚的家长,才是天选的领路人,只不过,领路人本领各有高低,责任心各有多少,才有了千差万别的孩子们。

昨天刷到复旦王教授一个视频,吐槽儿子的故事。他说比起技术学习,人文学习被许多人不屑一顾,等到自己成为父母,也开始明白“理论”“鸡汤”还是有点作用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指导人生坚持学习是目的的动力。

领路人,只能是自己对学习的终身态度。深以为是,自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