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赤子之心,永葆赤子之问
——题记
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遵从自己的内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在大自然中,我们将会找回人本身的灵性,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大卫.梭罗想通过大自然去疗愈自己,精神与心灵的创伤,不顾别人对自己的想法便来到了瓦尔登湖,在这里他自力更生,生活了两年之久,在这里,他悟出了许多道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传奇的一段独居生活。书中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语,却更凸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梭罗在这里寻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永怀赤子之心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让我难以忘却,在梭罗辛辛苦苦种的豆发芽后,结果被土拨鼠吃得一干二净,这里让我想到了陶渊明,两个人都不是专业的农民,没有很多的种地经验,陶渊明田里的杂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梭罗辛苦种的豆子也被土拨鼠吃得一干二净,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一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个感觉自己像造型艺术家般惬意。他们不是傻,只是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毕竟梭罗说:“只是我想,我吃铁钉也能活下来,所以这些菜豆就算不丰收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他得不到豆子也能在种豆的过程中得到收获,而且在豆子被吃掉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急于报复土拨鼠,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大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 种豆的其实不是他,而是阳光和雨露,种出来的豆子也不是为了他而生长的,是为了天地万物。
书中梭罗说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而且没有马车道的地方,只能用脚去感知他原本踩出的小径,或者用手去摸索那些他熟知位置的树木。有时候他就这样在黑暗而宁静的夜晚中回家用双脚感受着眼睛看不见的道路。这样的一段话体现了他的超验主义,梭罗告诉我们,在没有前人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不要单纯用“眼睛”找路,而要用“手”和“脚”去真实体验你要走的路。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是超验主义的人,在现实中,我们都是梭罗口中的“不再年轻的年轻人”走着前人走过的路,我们不追求过程,只盲目的追求答案与结论,我们习惯了信手拈来,适应了快餐主义,如果是这样的话,梭罗也不必跑到瓦尔登湖去造房子,做实验来寻找人活着到底需要什么答案。海伦凯勒为什么不接受一个残疾人注定残疾的人生,一定要寻找生命的答案,人生的磨难不已经给出了他所谓的结论了吗?我猜测长大后的世界,更多人会麻木的相信结论,开始不敢不愿不屑于发问,我长大了也开始变得麻木的时候,我会想起大卫梭罗的超验主义,我一定要记得那个2023年4月伏案写作的我,更要记得小时候那个仍然会关心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的我。
《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静的书。作者梭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之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我们要以梭罗为榜样,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理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