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很美,确实很美,封面很美,语言很美,给人的想象也很美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这本书很薄,结构简单。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克林索尔和他朋友的故事。这些朋友在真实世界中都有人物真实的原型对应。所以书籍的腰封写着这是黑塞的自传式小说。 这本书小说的写作背景是黑塞精神世界最为黑暗的时刻,他孤身一人来到卡穆齐之家租下一个房间开始走进里尔克的那句“go into yourself”的状态。他与里尔克都认为要寻找真正的自我就要学会孤独而且艺术可以拯救并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归路。
小说的开篇,我们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夏天是美好安宁的。黑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看一幅风景画或是像拥有了一台全画幅相机把夏天拍了下来。我们通过触碰文字,脑海中的人物克林索尔会慢慢清晰并丰满起来。如果你想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对话与行为。那就必须要了解黑塞在写作时期的背景。经历了战争,黑塞的精神世界再次“跌倒”他的内在世界与时常看到的和感到的外部世界是冲突的。
“只有成熟稳重的人们才能明白自己的感受及其影响,明白行为的后果,他们相信生活,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明天大后天依然会坚信不疑的。我没有那种幸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的所做所感,都像一个不相信明天的人,把每一天视为最后一日。”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我渴望成熟。准备好死去,准备好重生。 世界越来越美了。”
“这种间隔不明的忧郁时不时就侵袭,我的天空会慢慢布满阴云。它是从内心的不安开始的,有了恐惧的颈兆,常常伴有夜间噩梦。人们、房屋、色彩声调,这些我平日喜爱之物,变得可疑而虚假;音乐让人头疼,所有来信都令人沮丧,暗含挖苦;这时期若被迫与人交谈,便是一种折磨,不可避免会导向争吵。”
“我还活着,我再度战胜了忧郁,且还会在下一次,也许在以后很多次,再度战胜它的。”
“我用了很久才明白,人不可能同时成为并拥有两者。我明白自己是游牧人,不是农夫;是追寻者,不是持有者。我为了心中僵化的神明与教条已持戒太久,这是我的错误、我的苦痛,是我对世间疾苦犯下的共罪:因对自己施暴,因不敢走上释然之路,我为这世界增加了罪与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一半是《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这部小说,克林索尔自比李白,与他的好友杜甫,一同漫游后一半收录了黑塞的一些随笔和诗 我特别喜欢《农场》和《阴云密布的天空》这两篇。其实看完这本书我还挺好奇的欧洲人是怎么看李白的诗的?仅仅翻译过去总感觉差点意思,不是文言文,诗的意境就少一大半,这样也还会特别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