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无法找到合适的和诗意的语句来把意思表达出来。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内心有某种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
写作时脑子里清楚的画面却无法勾勒成文字?
秋天一场雨过后,你只会说:“好冷”,古人却会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黎明的天,太阳将升未升,月亮还在,你只会说:“太阳快出来了,月亮还没落山。”古人却会说:“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词穷”就是词汇量不足的表现,我们学英语讲究积累词汇量,其实中文也是讲究词汇量的,词汇量不足会影响我们的沟通和交流,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力,听写大会的总导演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母语可以更丰富,可以特别美,语句也可以更加细致和宽泛。母语词汇的丰富度关系到母语的价值,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
弘丹在她的著作《从零开始学写作》提出,你不缺词汇,你缺的是使用词汇的技巧,那么下面就从如何使用词汇和积累词汇两方面来阐述一下。
如何使用词汇?
要精确,不要笼统
写作的时候尽量使用精确的词语,不要使用过于笼统的词语,用具体的名词来称呼,而不是用模糊的词语来称呼,比如,写作的时候不要笼统的用“动物”这个词,而是要用精确的“麻雀”这个词,不要只写“文具”,要精确到“尺子”“卷笔刀”。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专业术语,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会丰富你的词汇量,比如,乒乓球比赛里面光发球接发球就有很多术语, 发球、旋转、 倒板、反手抽球、抽球、正手击球、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长抽短吊、防守型选手、进攻型选手、削球、搓球 、放高球 、擦边球、封挡、快攻,打回头,扣杀……
这些专业的词汇会让你的文章生动真实,有说服力。
要具体,不要抽象
写作时,多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我们大脑的记忆方式就是善于接收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妨把那些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建立链接,比如诗歌里面经常将无形的愁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思比喻成了向东滚滚而流的江水,又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离愁直接形象化,让人可感可触摸。
另外文学作品里面的列锦手法,就是意像的罗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没有动词没有副词,仅仅是几个名词来描绘一副画面,把抽象的感情寄托在这几个意像上面,画面感十足。
相近词语替换法
写作时,要尽量避免一个词汇反复出现,最好的方法是找它类似的成语代替,举个例子,《过秦论》中的“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噳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里面的取、举、割、收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作者找了几个类似的词汇,这样文章就显得词汇量大,也能突出强秦的气势。
有时候如果只能想到一个很普通或者别人用烂了的词汇,可以去百度搜索近义词替换它,形容一个美女,你只想到“美丽”“漂亮”这些普通的词,你去百度可以发现,海量描写美女的成语:林下风气、秀色可餐、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用上这些词语,你的文章瞬间高大上。
如何积累词汇量?
1.精读一流的文学作品
名著里面有丰富的词汇,所谓的精读就是一字一句的读,反复读,并把词汇摘抄出来,学会积累。曲玮玮在她的写作课上主张多读古诗文,含英咀华,她推荐了一些经典的适合提升文笔的作品,《千字文》《声律启蒙》《古文观止》《浮生六记》《人间词话》《随园诗话》《聊斋志异》《西湖寻梦》“三言两拍”以及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2.善用词典积累词汇
俞敏洪,20多岁的时候,英语词量达到7万,不仅跟他深读几百本书有关,他还曾经背过整本英语词典,可见背词典对词汇量的积累是很有用的,在汉语方面也是一样,多翻词典字典,做到理解词汇意思,词汇的用法,并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对于词典,种类繁多,古有《说文解字》,现在有《成语词典》《名人名言词典》《古诗词词典》等,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书来丰富你的词汇量吧。
3.摘抄背诵
学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一个“背”字,不管英语还是中文,人类的语言是相通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吾意独怜才》一书中提到,中文必须要背诵,中文是单音节词堆砌成的,通过背诵了解如何组词,模仿高手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他认为小孩子应该多背诵经典的古文,即使不懂,也要在小时候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多背诵,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一些名家的写作经验之一就是模仿,先阅读名家作品,然后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再摘抄金句、背诵,变成自己的语言,只有把别人的文字背过,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