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记忆中好像很少读过名著,言情小说倒是看的不少,成绩是一塌糊涂,低空不降级的那种。上课mp3,许嵩的素颜循环,回家躲被子看言情小说,眼睛早早近视就是趟床上看小说看的,但是我的作文写的还可以,一般可以拿百分之八十五那样的分数。
到高中的时候,看的优秀的人多了,自己也无形中得到一些提升,这才有体会,长大后人家所说的圈子,原来是这个体会。个个都多才多艺,自己什么都不会,一无是处,手足无措的当一个透明人,默默羡慕。后来在高三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同桌,偶然调换座位坐我旁边一两个星期。人美,字也写的特别好看,气质特别好,有天听到英语老师让她抄一篇英文文章,要去参加字体比赛,这才知道原来我同桌写字已经到这种水平了,那时就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成为一个满腹诗书的人。
但是不知从何下手困扰到了我,网上字帖什么的也不懂,但是想提升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我的脑海,最后自卑内向的我问了我的同桌,她跟我讲了一些基本入门,我才有了一丝头绪。其实我现在都不太记得她的名字了,但对她的印象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但是这时已经是高三的紧要关头,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小说也在看,但还是认真的学了学,最后高考成绩出来,确实没有超水平发挥这回事,家人让我重读,我梦想自己赚钱当家做主的日子,毅然决然的投入了社会。
踏入社会了才知道自己是如此的空白,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悔不当初,如果有重生,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个好大学。
这时才开始慢慢的开始读书,前辈给我的建议叫我多读书,也发现社会有一些读书会,读书沙龙,去参加了一两次,但是要跟陌生人相处,后来心里挺害怕就没再去。有收入了就慢慢入手一些纸质书籍,主要也是买些热门的,也不懂怎么挑书选书,更不用说类型什么的,反正觉得有眼缘的就乱看一通。刚开始比较喜欢的还是心灵鸡汤,买了超级多,刚看书看的基本都是这个,但是现在几年过去了,内容一点也没想起来写了什么,现在买书心灵鸡汤类的很少买了,除非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看看。像《围城》《红高粱家族》《活着》这类的书,几年过去了,书里的内容到现在脑袋里都还印象深刻。
刚开始看书根本都很难看下去,看一页都觉得太煎熬了,太难受了,觉得自己一刻都忍不住,只看得进心灵鸡汤类的,后来看的多了想换类型,又到了新瓶颈,再一次看不下去了。
后来在网上看各种读书计划,综合综合就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还下了一个目标,一年读完一百本书,现在三年半过去了,总共读的书数数都没有一百本。目标定的太大,自制力太差。把一本书切割开来,从一天看一页-两页--到一章,逼自己一个月要读完,《围城》就是这样阅读完的,当时阅读完真的感觉脑袋一下子塞了好多东西需要消化,一下子看不下其他书,只能等慢慢消化完了才继续。
后来搬了几次家,房子小,这些书成为了负担,搬家不方便,而买多了纸质书发觉有些书都看不下去,逼自己读又难受,导致堆了一些不想收藏的书,电子书好几年前就有一个kindle,那时刚开始阅读,从众心理觉得拿这个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有了又挺排斥电子书,而且有时候手机的重要信息收不到耽误回复,有点不方便,就没看下去,丢在了一旁。现在发现手机挺多app只要开通会员,一个月十几二十块,就可以看一些基本的书,像《活着》会员就是免费,但是《兄弟》就要收费了,这种收费的我就没有去购买,我会先免费试读然后有兴趣就买纸质书,因为电子书的价钱跟纸质书差别不大。
电子书的好处呢,就是可以标记,可以划线,随时点一下就会有你的笔记记录在,上面也有时间记载你多久阅读完,目前还挺满意的,看到特别喜欢的也会买纸质的回来收藏,因为搬家的问题,现在上我书架的书必须的是我自己会想再度阅读的,像前年说的几本书都是要收藏的。
过了这些年的阅读经历,也知道自己当初随便立下的目标是难以实现,毕竟现在工作繁忙,能阅读的时间毕竟不多,我上次想阅读《论语》,这个要精读,以我的进度那真的是一年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完。我看过最快的书就是《活着》了,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根本停不下来,看到不能自拔的那种,才知道书籍的迷人魅力所在,这时我已经是过了痛苦看书的时段,基本什么书都能耐心的看完的那种。
其实不管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书,电子书则是社会给我们的福利。但是,在午后,一杯清茶,一本书,慢慢翻阅欣赏的美感,电子书还是替代不了的。
书籍的这种慢慢品味的美,是需要你去慢慢挖掘,自己发现的。特别是古代诗词,这个赏析的功力非常人能比。说到这里,突然想对书籍,表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