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发展心理学》讨论小组,讨论到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中,儿童2岁时也能够理解别人拥有的情绪,发现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原因。秋老师提到她接待的很多咨询案例中,爸爸妈妈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感觉痛苦,就是拒绝孩子时感到难受,答应孩子时也心不甘情不愿,这种纠结的情绪就会被孩子感知到。她建议可以拒绝孩子时就坚定拒绝,答应时就痛痛快快答应。
我想到了自己与女儿相处的模式,就是答应时不痛快,拒绝孩子时自己又感觉到难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村里三个大学生在镇小学开了个美术班,学费是50元。
听了同学的口口相传,我也想去参加那个画画班。因为我真的喜欢画画。那时农村小学,每周都有一节美术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个东西,我们照着画。现在有大学生老师开美术班,这个消息让村里喜欢画画的孩子很振奋。
我记得我跟父亲提出这个要求时,父亲坚决的拒绝了。无论我怎么说,父亲没有任何犹豫就是不同意。
看到村里两个喜欢画画的孩子每天骑自行车去镇上上课,英子拿着画画给我,说是素描。我特别羡慕她知道素描,而我就是照着图片画,没有任何方法指导。
50元的学费,以我家那时的生活条件是可以拿出来的。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支持我的想法。但我非常深刻地记得当时我心中的失落。
记忆中还有一次没有被父亲母亲满足愿望的就是一双十元的旅游鞋。
那年过年,村里的大部分孩子脚上都穿上旅游鞋,而我没有。
任凭我怎么跟母亲说,她还是让我穿她做的布鞋。
没有被满足期望的我,那年春季拒绝起床与小伙伴们一起出门拜年。
我发誓,等我有了孩子,我会尽最大努力最大可能满足我孩子的愿望。
现在回忆起来,慢慢觉察我拒绝或答应女儿的痛苦情绪来自童年少年的我没有被满足的愿望。
周二下午,女儿打电话让我给她请假,说晚上有个朋友聚会,想早点下自习,老师需要父母请假。
我问了女儿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她记得自己去北京的目标是什么?
女儿说了一句:I am tired.就直接挂断电话。
以前的我会非常愤怒女儿挂断自己的电话,会内疚自己没有满足女儿的请求。但那天的我非常坚定,我明白请假是女儿自己的事情,她要请假就需要完成作业。
后来女儿完成了部分作业,跟老师沟通剩余的部分作业等晚上她聚会回酒店补上。女儿自己处理了请假的问题。
我体会到父亲当年坚定拒绝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