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思维模型--思维模型(2)

思维模型从哪里挖掘?一是从生活中总结,二是从学习中总结。

一、从生活中学--“问、思、模”

成甲外出讲课时,认识了一位王老师。有一次一起出差,在整个旅途中,他惊讶地发现,他与其他陌生人一起时,常常会出现尬聊,但与王老师不会,永远觉得现场气氛很融洽。

回来后,成甲仔细回味了一下,发现王老师每次和别人没有话题聊时,就会主动问。比如跟成甲在一起无话时,他会说:“成甲,我知道你是学习旅游和知识管理的,那在这个领域我正好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成甲发现,这个正好是他懂的,于是就分享给他。两人聊得越来越欢。

但这现象后面有什么学问吗?成甲也是个“学习网红“,立即研究总结了一番,还真有学问。

首先,它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关(系统学)。


最初成甲认为系统是自己,没办法沟通的主因在于“我”,现在系统元素增加了,变成了“我”、“信息”和“对方”。当一个系统的维度、内容增加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会大幅的增加,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重新看“系统”的视角。

其次,它跟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模型有关。


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天然心理反应。所以当我们第一时间考虑到自己的时候,就会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当我们反过来应用 ,以别人为中心,去请教他的时候,既可以满足其自尊心,又可以满足其分享的心态。这种心理诉求的满足就是避免尬聊的心理学依据。


之后,成甲就总结出一套生活中挖掘思维模型的方式:“问、思、模”。就是问题、思路、模型。什么是问题呢?就是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你不懂或让你觉得特别有启发的事情时,你要会去问“为什么”?“思”,就是我们不仅要知道问题本身的具体技巧和答案,关键是要知道背后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是建立思维模型的关键。“模”,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些经验以后继续使用,那就还要提炼思考的过程 、有用的方法,进而转变为思维模型。

也就是:

从生活当中的现象找到一个答案,从答案归纳到产生这个答案思维的过程,最后从这个思维的过程再找到背后科学原理的过程。

有时我会感觉,从生活中发掘,或对大部分人并不太适用 。因为你的身边都是普通人,他们并没有成熟的思维模型 。那么还有一种方法,从学习中总结。

二、从学习中总结--五问法

我们要记住的是:如果我们想学习、挖掘思维模型,无论是听课还是看书,知识点、思维模型本身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推导的过程、运用思维模型的思路。

成甲老师总结出一个学习“五问法”:


这本书(门课)老师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老师讲述的逻辑是什么?我在听课过程中有哪些有疑问的地方,他说的对吗?有哪些有启发的地方?这些疑问和启发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有哪些内容可以让我回来就能采取行动的?


学习前先做足功课,然后边学边比较。


老师(书上)讲述的逻辑和自己理解这个逻辑有什么差别,重要的不是老师的知识点,重要的是老师组织和推演这些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思考过程。


最后整理笔记,回答五问。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灵感,有些是当时上课产生的,有些是之后整理产生的;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或者发掘自己能使用的思维模型。

附注:


很多学习方法都是很私人的,我们只能作为参考;而且,要真正形成自己各种成熟的思维模型,需要大量的阅读。这世界就是个四处联结的世界,就像桑代克说的:

“学习就是联结,人之所以善于学习,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形成大量的联接,千千万万的联结。学习会使人成为异常复杂而精致的联接系统。

注:本文参考成甲老师的视频课《思维模型》

1909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