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农村,照例早起跑步,开启新的一天。虽然也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既然昨日的碌碌或繁华均已成为身后的那一页,那么不妨重整"芳华",试着过好比明天更年轻的一天。
如果一项行动或行为形成了习惯,长久以后就会物化为自觉,余下全是恩赐。因为每天早上,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济南的家是小山河水、木桥野鹜;先生老家这边是田野庄稼、大棚菜蔬。
同是农村的朋友曾说,看到田地,看到庄稼,感觉很好,很踏实。虽然城市生活多年,也算是白领,却经常自嘲是农民工。
我们都是农民,我们中国人三代以上基本都是农民。
庄稼之于农民有着特殊的意义,除了收获,裹腹。
我们的祖辈在土地上四季忙碌,春种秋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除了极端的天灾人祸,比如1960年,比如大炼钢铁,我们都能从土地中有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确定性的。勤劳致富,天不欺人。
但是作为农民的我们走进城市,来到了协助与交换的模式。勤劳致富的基本原理还有效,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周围都在发生着“神话”,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万物互联,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不确定性增强。
当我们作为一个农民看到庄稼,那种欣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其实是骨子里对确定性的追随。
但我们无法逆流,无法回归。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
透过表象,抵达意义。
社会无论农耕,还是工业,还是数字智能,都是为了人活着本身。
有些事是能够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的,比如衣食住行的便捷与舒适;有些事与社会进步发展有关联,却进步相对迟缓,比如疾病,都说医学发达了,这病就有治,治的过程与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些事是无法完全与社会进步同步的,比如天灾,最近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汶川大地震,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这种思考能够打赢对不确定性的追逐,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随遇而安,返璞归真,热爱生活,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