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夏天,福建省茶园山小学,挖出了一口通体红色的棺木。有个工人壮着胆子,顺着裂开的棺盖往里一瞅,“妈呀”,只见他惊得一个趔趄,倒退好几步,一个没站稳,摔倒在地。众人见状,谁也不敢凑近,赶紧通知了当地考古队。
工人们在这所小学挖地基时,突然刨出一些红色的木头碎屑,他们感觉不对劲。扔掉铁锹,徒手刨了一会儿,一个暗红色的木头一角露了出来。这时,有人害怕地说道“这该不会是口棺材吧?”
果然,经过一番挖掘,一口通体红色的大棺材露出了地面。
专家很快赶来,经过初步勘探,认定这座古墓,是距今800多年南宋时期的。但奇怪的是,这里位于沿海地区,气候温润潮湿,棺木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甚至上面雕刻的花纹还隐约可见,真是太稀奇了。虽然棺木完好,但是尸骨还在不在,那就很难说了。
考古队在转移棺木时,突然发现,距离棺木两米远的位置竟然还有个棺木。
这个棺木看起来明显比旁边的小,但是保存非常完好。
看起来很像宋朝时期的夫妻合葬墓,为了验证猜测,专家决定开馆。
当他们小心翼翼打开大棺木的棺盖时,眼前竟然出现一池黑乎乎的棺液,除此之外啥也看不到,考古人员顿时心里一凉。一般来说,水中微生物可以加快尸首的腐烂,也许墓主人尸骨早已荡然无存了。可是,就当棺液被慢慢抽干时,一具完整的男性尸骨暴露了出来。
这具男尸的身材非常威猛,身高竟然达到了1.8米,很像是习武之人。除此之外,他五官仍旧清晰可辨,而且皮肤还有些许弹性。保存如此完好,是不是棺液中有什么神秘物质?

与此同时,小棺材也被打开。在抽掉满满的棺液后,果然出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只见她身着华丽的服饰,身材娇小,皮肤依旧富有弹性。
接连两次发现,让专家对宋朝的防腐技术大为惊叹。他们猜测这两具棺木里的棺液肯定大有文章。
经过化验,棺液里的水银竟然高达1800千克,这完全可以和现代的福尔马林相媲美。难怪历经好几百年,尸首依旧完好无损。
可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通过对墓主人下葬时的封土和棺木的进一步研究,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所墓中的夫妻竟然是同一个时期下葬的。难道说,他们是同一时间因为某种原因去世的吗?
为了查找原因,工作人员对两具尸骨分别进行了医学X光照射,他们惊讶地发现,男性尸骨的腰椎部位竟然是断开的,而像这样的伤害肯定会让人一命呜呼。可更奇怪的是,在他整个腹腔位置竟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亮点。小的亮点有米粒大小,大的直径竟然有1厘米。这又是什么?
经过化验,这些亮点竟然还是水银。众所周知,水银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0.1克的水银就可能让人中毒身亡。而男尸体内却有着高含量的水银,难道说,他是忍受不了腰椎断裂的疼痛,服下水银自杀的吗?
可是很快,这种猜测就被推翻了,因为男尸脸上并没有出现服毒后痛苦的神情,反而神态安详,就如睡着一般。

可是,当工作人员检测女尸时,却没有任何异样,她体内既没有发现水银,外表也没任何伤痕,就像自然去世一样。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女性实际死亡年龄就在30岁左右,这不符合正常死亡呀。难道说,她是名殉葬者?
可是,古代活人给死人殉葬,多是不情愿的,他们大多被灌下毒药,或者外力殴打致死,尸骨往往呈现痛苦的表情和姿势。可是这位女尸却是神态自若、嘴角似乎带有一抹幸福的微笑。
排除殉葬,那就是自然死亡。可是,什么情况下两口子才会同时去世呢?
为了查找原因,工作人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馆内的物品上,可是除了几件精美的丝织品外,并无半点文字信息。这就难住了大家。
经过又一轮的找寻,工作人员在女尸衣服腰带里,竟然发现了带字的布条。展开一看,竟然是首诗——“夔(kuí)门日日望君来,鄂渚人怀去后思。争似早登黄阁去,普天霖雨总无思”。
“夔门”即瞿塘关,距离福建福州约有1200公里,是古代一条重要的关隘,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诗句里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
一位独自在家的少妇,日日思念远在夔门作战的丈夫,竟然思念成疾,一病不起。就在这时,远方的丈夫在一次作战中,被敌人偷袭,击断了脊椎,当场去世。为了让他完整地回到家乡安葬,士兵们只好给他灌入了高剂量的水银防腐。而此时病入膏肓的少妇,看到思念多年的丈夫竟然成了一具尸首。于是悲伤过度、一命呜呼。
因为没有墓志铭,所有的猜测还未定论,只待日后能揭开谜底,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