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未尝一败的神话在逃兵中散播,德州附近各县府的守将望风而逃,纷纷瓦解。
就在白沟河之战结束的时候,身为山东参政的铁铉正在给李景隆押运粮饷,在铁铉的心中,早就给朱棣贴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深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他根本接受不了朱棣造反的事实。
可是不接受归不接受,打仗又不是他的专长,那么多骁勇善战的大将都败在朱棣阵前,他一个读书人能做什么?
铁铉没有说话,默默地往一个方向走去,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守城,他要去守住济南城。
铁铉,你不知道燕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
你不知道北军兵强马壮,而济南城内只有散兵游勇吗?
你一介书生,难道不怕死吗!
我怕,但若贼军破城,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岂能袖手旁观?
身为大明官员,读圣贤书,食朝廷俸禄,国家危难之际,我岂能袖手旁观!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好,很好。
去吧铁铉,你会在济南创造奇迹的。
毫无疑问,铁铉在危难之际主动承担起了守城的责任,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忠臣。
不过喊口号是容易的,保家卫国我也会喊,而齐鲁大地上的百姓之所以在600多年之后仍然能够铭记铁公,是因为他没有光空喊口号。
铁铉来到了临邑,遇到了一个人:参军高巍,两个人抱头痛哭,饮酒结盟,一路收集李景隆溃散的将士,来到了济南,发誓在这里死守。
李景隆投奔铁铉,朱棣得到消息后,率领北军,一路快马加鞭,很快就来到了济南城下。如果李景隆够聪明,他就应该守城不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李景隆出城迎战,列阵未定,朱棣哪还有时间等他排兵布阵,命令骑兵直接冲锋,李景隆再次被打得大败,单骑南逃。
来的时候五六十万大军,跑的时候一个人。
李景隆带兵,害人害己。
看着眼前的这座城市,朱棣不由得一阵激动,等占据济南,就可以实现他划疆而守的计划了。
那就别愣着了,直接攻城吧。
数十万北军开始围攻济南,朱棣以为济南的守将会像其他地方一样,乖乖投降。
他不知道,其他的人是为了活命才投降,而城内的铁铉可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这样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铁铉的决心感染了每一个守城的将士,他与高巍,与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在济南守了整整三个月。
朱棣遭遇到了自起兵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他不耐烦了,思来想去,决定用一个非常阴险的计谋——放水淹城。
在此之前不用,是因为水淹济南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朱棣要的是一个有百姓的城市,人都淹死了,守一个死城,有个屁用。
况且打仗归打仗,淹死一整个城市的百姓,从而导致天怒人怨,他该如何安抚民心?又该如何划疆而守?
朱棣被逼的实在是没办法了,如果用这个方法能够迫使守军投降,双方没有损失,皆大欢喜。如果不能,那就只能来真的了,这可怪不得我,是你们不识时务,自讨苦吃的。
百姓得知燕王要水淹济南的消息以后,非常害怕。
读到这里,我想问朋友们一个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你是铁铉,你该如何选择?
铁铉决定投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