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让心更清明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老子告诉我们“静”是一种观其内在规律的方法,守“静”便是守道。以“静”方能制动。
心若清静,生活皆安;心若浮躁,事事皆乱。
从前,有一位富商,有一块祖传的怀表,带在身上常常拿出来与人炫耀。
一日,富商去仓库验货,不知何时弄丢了怀表。
富商焦急万分,命所有伙计帮忙寻找,并悬赏:若谁能找到怀表,赏银百两。
伙计听闻,纷纷停下手里的工作,卖力的寻表。
可是,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伙计们累的气喘吁吁,饥肠辘辘,还是毫无收获,大家便想着赶紧去填饱肚子再来寻表。
这时,富商的儿子外出回来,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也开始寻表。
大家听后大笑说:“我们找了一天都没找到,你一小孩哪里找得到!”
怎料,没过多久,富商的儿子拿着怀表从仓库走了出来。
众人大惊,连忙问道:”你是怎样找到怀表的呢?”
富商的儿子笑着说道:“我进入仓库,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整个仓库十分安静,我听着怀表跳针的声音,慢慢靠近,便找到了怀表。”
心静则清,心清则明。
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才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一切才会豁然开朗。
若是心浮气躁,做事只会越做越乱,麻烦不断。
古时,一个小伙,梦想成为武林高手,便找到一位武艺高强的道长学艺。
道长传授给他一套武功秘籍,要求他静下心来,专心练习。
两个月后,小伙与山上的道士比武,可屡屡战败。
他着急的问道长:“我已苦练两个月,为何比不过别人呢?”
道长说道:你刚入门不久,便想成为顶级高手,岂有这般道理,还是静下心来,踏实练习吧。”
又过了几个月后,小伙自认为学有所成,便又与人比武。
最后不仅惨败,还身受重伤。
他生气的质问道长:“我已跟随你学习半年有余,为何被人伤成这样,定是你没有将最厉害的武功传授于我。”
道长说道:“与你比武那人,从小习武,如今已几十余年,而你只学了半年,拿什么与之相比?
早与你说,切勿浮躁心急,踏实练习,你却不肯。落得如此下场,又能怪谁呢?”
心浮气躁难成事,难就难在无法保持内心平静,更无法踏实做事。
古人常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任何事情,唯有静心,方可认真思考,才能柳暗花明。
若是内心被浮躁影响,便会迷失方向,更容易出错。
心浮气躁,只能失败;心静,便易成功。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都能保持一种静气,因为静比心浮气躁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