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系到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都非常的关注,比较头疼的,就是写作业。
不写作业的时候,觉得家里平安无事,一旦写作业,都是一种鸡飞狗跳的场面。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写作业,情绪往往处于失控的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会通过打骂吼、批评指责、抱怨等手段来要求孩子。
关于作业方面的问题,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分享的主题是:孩子不会写作业,向家长求助,家长如何解决并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过程。
我们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作业本向爸妈走来说:这道题我不会做。
一般家长都会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家长可能会说:“你不会?你就不知道查查字典或者翻翻书本,或者把题目多读几遍,你是不是上课又没有认真听讲,为什么不会呢?回去自己查书,自己查资料吧。”
第二种家长会说:“不是以前教过你吗?都给你教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啊?给你说了不下10遍了,你能不能长点心啊?你怎么这么笨啊,回去自己写去吧。”
第三种家长可能会说,:“就这道题啊,太简单了吧,来来来,看老爸给你露一手,想当年我也是学校的学霸。”开始给孩子做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感觉很有成就感。
以上的三种家长类型,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犯过同样的行为?你觉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了,这么看来这三种教育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来一个一个的分析一下。
第一种家长往往表现的是冷漠,对孩子不重视,孩子觉得父母不通情达理,是不爱自己的表现,孩子会觉得无助。
第二种家长是典型的批评,指责,说教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这种语言伤害会破坏亲子关系,慢慢的让孩子跟你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第三种父母是急于想证明表现自己的,通过当年的“学霸事迹”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以此来展现自己,证明自己比孩子强,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感。
那么孩子向我们提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的引导孩子?
首先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不直接回绝我们可以这样说,:拿过来吧,让我看一下。
这是表示认可理解孩子的,是为了下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开端。
第二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还有你不会做的题吗?
目的是给孩子足够的信心,肯定孩子。
接下来我们假装若有所思的样子,认真的看着题目,20秒以上,让孩子感觉他是受到爸妈的重视的,爸妈是认真对待的,让孩子感觉到你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认真的。
考虑了半天以后,接着表现出一种委屈无力感,对孩子说:好像爸爸也不会做这道题,可能是我当时上课没有认真听。
接着继续引导:如果你能想出来解决的答案,别忘了,一会儿要教我一下,再次给孩子信心。
就这样,一个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结束了。
从引导的流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既共情了孩子的感受,也认真对待了孩子提出的问题,同样了也表示示弱,爸妈不是万能的,也有不会的,最后呢,再次给足孩子信心,让孩子自己做出来,并教会我们,这样孩子就有了更想突破解决这个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有的家长会问了,如果孩子实在不会解决,真的没办法解决,怎么办呢?同样的想了半天真的无法解决。
我们继续接着引导孩子可以这样说:“看样子这道题确实有点难,咱们目前还没有想出来,我们可否团结起来一起战胜它呢?爸爸愿意和你分担,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然后接着父母想了半天,给孩子一个解题的思路,或者一个小的提示。
都说万事开头难,只要你给孩子一个提示,一个开头,然后微笑的用相信的眼光看着孩子,让他顺着你的思路、开头继续往下去做。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一定要先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孩子才能做到。而我们家长恰恰做反了,我们只是看到了孩子,才去相信。相信和做到的顺序千万不要反了。
果然孩子按照我们的提示,慢慢的把这个题解开了,这个时候家长要积极肯定孩子的解题思路,和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这种勇气。
让孩子对做作业,对困难、对挫折有掌控感。觉的这一切我可以、我能行、我能解决,这是正向引导,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
最后不要忘了,把做出这道题的功劳,要“还”给孩子,因为这是孩子做出来的,而不是把这个功劳抢过来,觉得自己有能耐,孩子不行,这样持续不断的碾压孩子,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我们要学着“示弱”。
这种“示弱”的背后,往往是家长美德背后的美德,是塑造孩子的重要一步,他会让孩子学会什么是信心,什么是勇气,怎么样面对困难,以后孩子会挑战更大的难题。
家长用这种正确的方法,不断的引导、启发孩子,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向上的力量,他会越来越优秀,从优秀变为卓越。
孩子以后也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更大的难题,培养一个自动自发的孩子。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