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请听望子第十三课。
“我家孩子总喜欢抱其他小朋友,但其他小朋友又不愿意,总是会动手打她,孩子被欺负之后,如何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呢?”
“这一段时间呢,每天都会要求我帮她买一些零食带到幼儿园,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要和小朋友分享,但是现在呢,就是几乎每天必须要带一根棒棒糖,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带?孩子最后跟我说是班里边,有一个小男生,每天都要向我女儿要吃的,如果不带的话,他就会掐着我女儿的脖子威胁他,说:我打死你!”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班,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不是自己的手被咬伤了,就是脸被抓伤了,每次问孩子,孩子也表达不清楚。孩子被人打了,能不能还手?我该怎样引导他?”
“我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她说每天做户外操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总是推他踩她的鞋子。”
家长朋友好,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关于孩子被欺负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个话题对每一个父母而言,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发生冲突之后啊,特别容易担心,孩子是不是被欺负了。但其实在幼儿园的孩子心中是没有欺负这个概念的,幼儿园更像是一个动物园,孩子之间的冲突是非常正常的,大小、高矮、力量强弱不同的孩子在一起。因为语言沟通的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会自然并习惯的动手去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动手就是他们的语言。肢体语言大的、强壮的、因为有力量,可能会动手来推一下,或者打一下,抓一下小的,但是也会有小的,经常会把大的惹哭了,为什么呢?因为小的他没有分寸啊,大的更守规则一点,他就不会做那些太过分的抓呀大的动作,我们经常会发现小的跟大的扭在一起以后,小的会把大的抓破,所以这些状况其实就不是欺负,是孩子没有掌握交流沟通,交往的边界和方法。
作为大人呢,特别容易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经常是上一秒还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开始握手言和了,所以很多孩子之间的打闹,只不过是一次好朋友之间非常正常的情绪冲突。可是在家长看来呢,有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甚至会要求孩子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他玩儿了。
这就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特别不好的暗示,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好朋友了,这样的糟糕的心理暗示。而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产生比好朋友推一下抓一下更加难受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听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再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化解朋友之间的矛盾。
总有人会问到:老师,孩子真的被打了,那能不能打回去呢?
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孩子不打回去,会不会以后会变得懦弱?
其实,我们要相信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在他的这张白纸上面怎么样去涂写。我们引导孩子去面对冲突的根本原则,不在于我当下是输了还是赢了?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
最重要的原则是教会他能够合理的化解矛盾冲突,能够保护好自己,不受别人的欺负,同时呢,也能够管理好自己,不去攻击和欺负别人。
那很多时候我们处理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违背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在这里算账,我们在算自己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甚至我们会勉强的为难孩子,让他打回去。在上个世纪90年代啊,家庭心理学家帕特森和利、曼就做了一项儿童攻击行为和行为强化的实验,他们在幼儿园一共记录了2583次幼儿之间的攻击性事件,打人啊,抢玩具啊,抓一下等等实验,结果发现,有80%的孩子,在遭受到攻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反击,而是会哭泣,退让,或者任由攻击者去抢夺他的玩具。那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大多数的孩子面对攻击行为的选择都是回避的,被动的,不会反击的,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个矛盾和冲突,不知道该怎么办。
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去埋怨和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啊?他抢了你的玩具,你就只知道哭啊,被打了,打回去呀,你是个男子汉啊!
其实呢,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会反击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当孩子自己年龄小或者体格比较弱,他没有能力没有信心打回去的时候,你又在强迫他打回去,想一想孩子该多么的为难,多么矛盾,多么的纠结。
所以作为家长呢,当我们发现孩子被打的时候,肯定会特别的心痛,但是我们更要坚定地相信,孩子并不会因为没有打回去,就会变得更加懦弱,而从这些冲突当中,如何学习和锻炼出一种能力去化解和防范这些冲突才是孩子们更需要学习的内容。
那最后我们要跟大家分享,如果孩子闷真的发生了冲突,真的被欺负了,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要安抚优先保护好孩子。
发现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啊,比教他如何去反击如何打回去,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去安抚他的情绪,引导孩子回到一个平静的状态当中去,这样才能够跟他去沟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并不是说被推了被抓了啊,身体有多么疼痛,更难过的是他的情绪上的委屈啊,担心啊,害怕呀等等。所以家长不要着急去愤怒,我们不妨先平复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温柔地抱一抱孩子适当的共情,让孩子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述他在这个事情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情绪压力,委屈不带批判,不带指责地安静地聆听。这本身对孩子有很好的疗愈作用。
第二点,如果我们发现有小朋友在推或者抓或者欺负我们的孩子,我们要非常严肃地用语言警告和威慑住对方,家长可以教孩子使用非常严肃警告的言语,明确地告知对方自己的立场,达到威慑的作用。
比如住手!
“不许你这样,这是我的玩具!你走开!”
“再推,我就生气了!”
“不要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让孩子敢于大声的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啊,这种大声的警告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
那如果对方小朋友依然纠缠不休的情况下,可以大声地喊出来,去吸引老师同学的关注,并寻求他人的帮助。
如果大人在场呢,大人就可以非常严肃地制止,表达你的态度,那如果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之下,那事后呢,我们的家长就需要跟对方同学的家长和老师去严肃的沟通,表明立场,让对方能够表达道歉,这样具有仪式感的做法呢,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对方同学,下次不再干这样的事情。
第三点,如果语言威慑没用,适当的出手反击,告诉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打得过才行。
比如说他要打你,把他推倒,把他手摁住,让对方停止这个攻击行为,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逃跑,打不过就跑啊,是一种智慧,一定不能硬碰硬,瞅准时机让自己脱身,保护好自己,然后尽快地告诉老师或者父母,让大人参与,解决这些比较严重的冲突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办法。
第四点,要教会孩子呢,及时地寻求大人的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家长要不断地告诉孩子,不管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付的时候啊,父母和老师永远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为了让孩子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习惯地去求助,我们可以在家里进行场景的模拟。通过玩游戏读绘本的方式,和孩子反复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孩子面对攻击的时候该怎么做,在游戏当中练习出一定的应对方式和能力,大人及时的给一些鼓励和认同,那我想在真的发生这些攻击和冲突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好的应用。
那要特别提醒他,就是当孩子被欺负或者被攻击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会去批评孩子,指责他,就会导致孩子身体上受伤,心理上委屈,最后就导致他觉得父母是不值得信任的,没有办法寻求帮助的,即便我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也不能够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会被你进行再一次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觉得哦,我发生冲突了,我被欺负了,是不能讲给你听的,讲给爸爸妈妈听会被再次的批评,这就导致他会把自己的事情藏起来,亲子之间就会产生很多的隔阂,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告诉孩子,我们是一伙儿的,我们要教给孩子遵循规则,不惹事的能力,也要让孩子学会不怕事儿的勇气。
好的关于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