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7jUYKX1MclMnbNjW8ZaiQ
今日秋分。
秋分,一分为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一是气候由热转凉。
秋意渐浓,落叶也开始多了起来。我曾在地上发现一片特别的落叶,色彩缤纷,季节的变换、生命的流转,浓缩在这一片小小的叶子里。
一半炽热,一半平静;
一半耕耘,一半收获。
一片叶子,就是一个季节,让人联想到一则成语:一叶知秋。
所谓一叶知秋,即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一壶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叶知秋”。
在此,我想借这个成语,跟大家分享关于摄影的一点心得。
首先介绍另一个词,“第二落点”。
这个词,是我在报社的时候,经常听一位新闻前辈说的。他总是强调,出去采访,写稿子,一定要挖掘第二落点。
一开始我听得似懂非懂,后来在一次次采写实践中才慢慢领悟。
其实这个词不是他的独创,最早是柴静在《看见》一书里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它的主要反映点与次要反映点。
举个例子,曾经火极一时的教培行业近来遭到整顿,此事件直接反映的是教育行业,但更深层次的,是我国的社会现实。
如同随手拔起一棵小树苗,带出来的,还有底下牵连着的无数根须。
也如同“一叶知秋”。落叶,只是表层现象,通过一片落叶,看出秋天来了,乃至看到四季轮转,岁月不居,则是第二落点。
放在摄影实践中里,如果要让一张照片有韵味,有故事感,也要找它的第二落点。
平时我在选材取景或者欣赏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琢磨,画面背后有无更多的内容与故事?
在此特别强调,我们在拍摄这一类照片时,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把画面拍得有多清晰,不是为了看清人物脸部的毛孔或者身上衣服的面料,而是要拍出一种韵味与深意,这就需要思考第二落点。
之前我在《如何用手机拍出诗意瞬间》的线上讲座里,就举了一些例子。下面我选几张简单来说一说,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这张喝早茶的照片。
画面是一对老夫妻在喝早茶,各自在休闲地看报纸,等点心上来。
我拍摄这张照片时,并不是想要拍茶楼有多漂亮,桌椅有多精致,而是想通过这对老夫妻的姿态,他们的神情,他们的穿着,以及茶楼的环境等等,反映广州当地的生活气息和风土人情。
又比如这张洁白的野花。
这张照片是今年年初,我到某个垃圾填埋场采风时拍摄的。
如果只是拍花,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不过是很平常的小白花。但它生长在垃圾填埋场,于是就有了可挖掘的第二落点。
因为一般来说,提到垃圾填埋场,大家很容易想到肮脏不堪的垃圾,臭气熏天的环境。
但我没有直接去呈现这些直观的东西,而是选取了填埋场附近盛开的白色野花,把它置于前景,而背后的垃圾场适当的虚化,肮脏与洁白,臭气与花香,两者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山深处的垃圾填埋场,在最藏污纳垢处,开出最洁白的花。
这一对比,巧妙反映了垃圾填埋场的作用,用自己的肮脏,换取世界的洁净。
还有这张照片我也比较喜欢。小朋友在地上用粉笔写字,一旁的奶奶蹲在地上认真看着,好像她才是学生。
这个日常的场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留守儿童以及中国农村的某种生活现状。
所以说,追寻与发掘第二落点,会让寻常的画面,更为耐人寻味,让照片有了故事,有了诗意,从而有了启发思考、滋养心灵的意义。
我们平时在拍照创作、观察生活或欣赏作品时,不妨多想一层,多思考第二落点在哪里,这不仅是对头脑和眼睛的训练,也会让你的心灵更加丰富和柔软。
对于第二落点的找寻,可能一开始需要花些时间,当你多思考,多练习,慢慢地,你的眼睛就会变得更加敏感与睿智。
这种感觉,就像装了一个无形的透视镜,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看到更加丰富精彩的世界。
鲍勃·迪伦说:“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
今日秋分,让我们走出去,去感受秋日,去尝试用一片叶子,拍出一片秋天。
写于广州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彭莫山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