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对遇,仰对瞻,市井对闾阎。
投簪对结绶,握发对掀髯。张绣幕,卷珠帘,石碏对江淹。
宵征方肃肃,夜饮已厌厌。心褊小人长戚戚,
礼多君子屡谦谦。美刺殊文,备三百五篇诗咏;
吉凶异画,变六十四卦爻占。
市井:市集或街道。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闾阎:乡里,泛指民间。唐白居易《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云水新秋思,闾阎旧日情。
投簪:丢掉固定帽子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唐王勃《对酒春园作》: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结绶:系好印信上的丝带。代指出仕。西晋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教育儿子伯禽,说自己虽然地位极高,但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才非常重视,对前来求见的贤士无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见,唯恐错过。有时,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中的这一名句,可谓说尽了后人对周公的无限敬仰。
汉乐府《君子行》: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掀髯:发笑时张开嘴,胡须掀动的样子。髯,胡须。宋陆游《九月六夜梦中作笑诗觉而忘之明日戏追补一首》:纷纷世事何足计,尽付抚掌掀髯中。
张绣幕:拉开绣着花的帷幕。明倪谦《十六日与学士钱公亚卿章公会饮于崔都阃宅赋此以谢》:崔侯好客慕三益,绣幕高张展瑶席。
卷珠帘:卷起以珍珠缀饰的帘子。唐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石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合谋,杀死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之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诱骗到陈国斩首,并迎立公子晋为卫君。时人盛赞石碏大义灭亲之举。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自幼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诗文则不如前期,人谓“江郎才尽”。
宵征方肃肃:形容走得很快的样子。夜里行军走得很快。《诗经·国风·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夜饮已厌厌**:厌厌,形容十分安闲的样子。晚上饮酒十分安闲。《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心褊小人长戚戚:褊,狭小,狭隘;小人,人格卑劣的人;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美刺殊文,备三百五篇诗咏:指《诗经》吕有三百零五篇诗歌,既有赞美的,也有批评的。美刺,赞美与讽刺。多用于诗文。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覈有无。殊文,不同形体的文字。《通志·六书略》:观《古今殊文》与《一代殊文》,则知先儒以义理説文字。
吉凶异画,变六十四卦爻占:指组成《易经》各卦不同符号,变出吉凶不同的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和人事现象。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1)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