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8李丽琼
保有童心与好奇心,接受生命里的不尽人意
《红蜡烛》这本书我是今天第一次跟它见面,是我在绘本讲师训练营,考核要讲的绘本。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分析这本书的亮点,可以发现动物们对于烟花,既好奇,又害怕,小乌龟是慢吞吞去点烟花,野猪则是个急性子,还有那只猴子在动物面前显得很有领导才能,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告诉动物应该怎么做,解决动物们谁先点烟花的纷争,让点烟花这件事情非常的有序。
我在讲读的时候,故意用了慢吞吞,还有动物的催促去表现乌龟。而猴子呢,就给了他比较自信的那种语气。
定位了人物的角色性格,我就在想,就像《鱼就是鱼》一样,正是因为鱼没有看到过鸟,所以他想象出来的鸟才那么的漂亮。这是因为动物没有看过烟花,他们才会对烟花更加的期待,为了渲染这种期待呢,我也做一些互动,让穿不同颜色的听众就变出不同的烟花,现在想来除了颜色之外,也可以让他们去想象烟花绽放的声响和形状,这样这个想象会更加丰满一点。
讲绘本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常会讲得过于满,其实有时候就是需要适当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像最后的评委提示说可以就静静的看着那个蜡烛,不要过度去描绘图画,会更容易引导听众走进故事,这个你在文字上,就有表达说是静静的看着蜡烛,但是因为时间仓促,我没有太抓住静静的这两个字,反而有点想引导孩子去思考小动物们在想什么,这种引导过早切入,其实有点破坏那种静静看着的仪式感。
这本书会让我想起一本不算特别有名的原创绘本《礼物》,文字说:小鸟收到了一件礼物,这不是他想要的,不过这样也不错呀。画面上的就是小鸟收到一个马桶,但是呢他把它作为鸟窝,觉得这样也不错。重复着一句话:“这不是他想要的,不过这样也不错呀。”
《红蜡烛》给我的观感就确实是样的,虽然蜡烛并不是小动物们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烟火,不过蜡烛发出的光芒,真的也不错。
在导入的时候,为了连接小朋友的生活体验,我设计了找红色,还有生日的时候需要点蜡烛这样的引导,这个算是合格有余,新意不足吧。
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捡到一个什么新奇的东西,真的可以快活半天,还记得小时候捡到一块形状奇特的普通石头,也会觉得很高兴呢,还得小心翼翼的藏在抽屉里面。所以我用了很多功夫去铺陈小猴子是怎么捡到这个东西的。
在这本书里面,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知道这些蜡烛,但是书里面的动物却坚信这是一个烟花,这种在旁边看着别人犯傻的感觉也挺逗乐,当小动物们有一天长大解了更多,应该也会怀念小时候一起犯二的日子吧!
生命里面总有这样那样的出乎意料,但每个遇见都是一件特别的礼物,在扉页部分,我说小猴子穿过了茂密的森林,听着鸟儿的叫声,淌过清清的河水,走在山坡上的小路。这也是呼应了吴老师跟我们分享的:“绘本阅读,就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虽然不好走,但是风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