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读张万祥老师《一辈子只做班主任》有感之一
文‖张爱敏
前言
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我用一生诠释了”只做班主任“的酸甜苦辣,热切希望更多青年才俊牢固树立”一辈子只做班主任“的信念,砥砺前行。
——张万祥
张万祥老师的《一辈子只做班主任》是工作室四月份的共读书目,一周以来,群里开始零零散散地发布着读书摘录或感悟。周六下午,整整五个小时,我端坐于办公室,一动未动,终于读完了这部作品。特别是读到《甘当青年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垫脚石》一文时,颇感意外。曾经的一次报喜竟然让张老师如此挂牵,甚至还给予厚望——为我拟书名。但近几年的出版计划一直未真正落实,心怀愧疚,2022年一定要兑现了。
正是如此,每每想起这位未曾谋面的恩师,总是心怀感恩;特别是阅读恩师的文字,了解他当年的身体状况,更加体悟到一颗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豁达、祥和、明亮与通透。就这样,沉浸在字字含情的文字里,深陷于鞭辟入里的文章中,我敲下了今日更文的标题《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是啊,跟着恩师,成为一束光,做好班主任。
01矢志不渝,本心不忘
“我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做班主任,而且早早立下了一辈子只做班主任的誓言。”张老师在序言中如是说,“大学毕业分配到农村教书,我做教师、当班主任;调回城市,还是做教师、当班主任。我没有任何荣誉时,做班主任;获得特级教师称号后,依然做班主任,即使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殊荣,我依然在做班主任。在岗时,我是班主任;退休后,与全国青年班主任做朋友,和他们一起继续研究班级工作,我依然日思夜想着班主任工作。著书立说,是班主任工作范畴的;购买收藏的四五千册书绝大多数是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订购的近十种报刊也是也是有关班主任研究的;2004年网上收徒,对象是班主任;在微信上建立的52人群成员中绝大多数是班主任,群名就是‘张万祥师徒班主任工作研究群’……可以说,我这一辈子只从事了一项工作——做班主任。”张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了就做,做得甚至比说得更好。
张老师说班主任“有利于修心养性”,让他“体会到班主任的价值”,让他“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班主任们工作也是丰富多彩的”,让他“一辈子只做班主任,其乐无穷”。教过一届届学生,张老师都会“走进一届届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说“做教师,当班主任,每个学生都牵动着我的心,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而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开朗,无忧无虑;有的内向,多愁善感;有的脆弱,易受伤害。班主任要生就一双慧眼,心细如发,在他们忧伤时,给予快乐;在他们无助时,给予支持;在他们失意时,给予慰藉;在他们自卑时,给予鼓励……”
几十年来,张老师“被昔日学生簇拥时,甜蜜蜜”,“沉浸于友情之中,暖洋洋”,得知当年“学生求学的艰辛,酸溜溜”,“感觉到当年的失职,沉甸甸”……张老师“牢记与学生交往的青葱岁月”,几十本学生相册,无数张学生的成绩册,保存了三十多年,每每翻开已经泛黄、发脆的纸张,“往往会跳出一个个学生可爱的笑脸,会听到学生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是一辈子只做班主任的人难得的享受啊!”
正如《序言》中所道“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项工作,而且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必定会有许多感悟,有巨大的收获,这应该是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做的。一辈子只从事一项工作——做班主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本心不忘。
02网上收徒,痴心不变
1999年,张老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他用奖金购买了他的第一台电脑。当时,张老师只把计算机当作写作的工具,并不会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2003年退休后,因与朱永新教授交流“新教育”,开始走进了网络,不料竟成为了网络明星。9月23日,他在“教育在线”注册成功,有生以来第一次成为“网民”,发布了第一个主题帖,其题词是:“追求是我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促我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退休了,“追求”依然是生活的主旋律。
他说“教育在线”让他再次上岗,青春焕发。就这样,张老师有了“网瘾”,在网上发帖,制作课件,发送手机短信,开设网络直播……。特别是遇到赵公明、陶继新、卢志文、窦桂梅、任小艾、肖川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对中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都成了与他息息相通、“近在咫尺”的朋友,使他开启了另一种“专业发展模式”。
就这样,从1999年购买电脑到2018年,20年间,张老师在网上写作不少于600万字,电脑里保存的资料不少于800万字,在网上交书稿,在网上收徒,在网上与全国青年班主任交流,在网上授课……网络和电脑已经成为张老师不可或缺的朋友,网络成就张老师的事业,为其专业成长插上了翅膀。
2003年9月间,张老师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每天贴出“张万祥班主任工作艺术100招”中的一招,短时间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全国一批年轻教师心怀敬仰之情,纷纷请求拜师。2004年二月,张老师开始在网上正是收徒,一时传为美谈。每一批徒弟他都精心培养,不厌其烦,精心修改其文章,一字一句,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善于发现徒弟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这些年来,他给徒弟的专著写了29篇序言和上百则推荐语,推荐20多位徒弟成为教育杂志的封面人物,并坚持为每一位徒弟写信。记得好友韩素静老师说过忘不了张老师的30封信。朱永新先生说“感觉他在创造一个奇迹”,“他是教育在线真正的青春偶像!”
在为徒弟的一封信的结尾,张老师深情表白:我自信自己没有衰老,没有陈腐,没有故步自封……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脏,我拥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拥有青年人的活力与激情。请你们相信:张老师没有才华,但是有恒信;张老师没有浮华,但是有追求;张老师没有青春,但是有激情;张老师没有财富,但是有书朋;张老师没有傲气,但是知感恩;张老师没有浮躁吗,但是有淡泊……让我们师徒在班主任专业化的征途上携手并肩、高歌猛进,攀登一个又一个险峰,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这,就是张万祥老师,始终保持一种昂然向上的精神状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如此,张万祥老师被赋予“青春老人”的称号,多么贴切,多么形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