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学习,想来想去只有这样来写最切题,上午是如何备课上课,下午是怎样做课题研究,都是十分专业的东西。
而李老师的讲解提升了当时的专业水准,我们需要融进去系统而具体地看,在这里不如回过头来,认认真真的做个重头再来。
还是先从备课顺其说起吧,其实如果大家了解李老师的背景,就会知道作为一个知名学校的教育代表,他们学校的特色就足够讲好几天的了。
所以我想从这个地方来谈一谈,上个学期去他们学校,我就写了七八篇文章,这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再一次体验了闻名遐迩的早教研。
相信听到这个名字,只要离河南不是很远的朋友都会明白,李老师就是早教研的集大成者,作为发明和创造这个全新备课方式的专家,他的具体而生动的阐释,是我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上个学期,其实我们也是做了交流的,可惜一步之遥,却只能匆匆的来再匆匆的去,无法更加直接全面的多看一看。
这一次李老师的送教,虽然是理论性质的,但是放到他们的研发背景中,竟然让我看到了更多东西,这需要回到他的二次备课。
这个二次备课,不是我们所长说的,课前备和课后备,而是假期备和课前备,两次都有集体备课成果,值得每一个学校学习。
暑假备课形成了导学案,课前备课形成了教学思路,这在其他学校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如果不是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埋头苦干。
其实,他们也是有第三次备课的,就是每一个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上课情况,做出有价值的反思,并且还要一起谈一谈。
这就把备课当成了一个集体培养的过程,三次备课全在集体环境中实现,每一个老师都要展示自己,并且把自己融进集体当中。
教育这个核心环节,课堂就真正的实现了连接,把课堂和课程彻底放在了一起,教材真的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教学上的部分而已。
早教研是不得不再次谈一谈的,这个组织起来一所名校的创造,我感觉比杜郎口更加彻底,更加符合教育。
虽然都是让课堂成为学校生活的核心,但是这所学校在借鉴杜郎口的基础上,有了全方位的突破,如果他们坚持进行教育融合的话。
这让我想到了那个五育联合生生不息,以课题研究带动名校发展的西安好友,他的那一个可以说极富创意的设想。
即使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也依然仍在回肠荡气,早教研也是如此,教育改革往往如此,切入点小一点,坚持的久一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没有必要走班选课,只要守住了自己的特色,像李老师昨天说的,一样可以破茧成蝶脱胎换骨,不去给自己一个支点。
从昨天的课题研究到今天的网络发展,再到公开课的展示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把早教研作为一个前提的话,一个老师丰富而多彩的教育世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