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于2016-8-8日的旧文,留存于此。
《狼图腾》是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戎。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大陆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蒙古牧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草原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他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敬畏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
……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我刚刚在8月5号至8号的内蒙之行。我是在鄂西北山区长大的孩子,从小对大海和草原充满了向往。毕业后定居广东,与大海就有了更多的机缘,也专程去过海南和山东看海。后来读过《狼图腾》,特别想去草原看看。今年暑假的外出计划中,草原之行就有了更迫切的现实意义。
5号中午到达呼市,天空灰蒙蒙的,不如杭州的G20蓝,也没有东莞那种每日常态的蓝天白云,这与我的想象是有落差的。与朋友安排接机的司机师傅聊起,他说,平时是蓝的,当天是例外。他的话让我严重怀疑,因为8号我们离开时,呼和浩特机场就淹没在灰蒙蒙的空气中。
我们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一行大小十五人,五个家庭,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当晚住朋友的家乡所在地“察素齐”,又称“土左旗”,距离呼市全程高速约40分钟车程。看到有一条街道名为“敕勒川大街“,次日询问导游,曰:“当年的敕勒川就指此地,甚至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最茂盛的草原”。这里的山不高但显陡峭,山上少有植被覆盖,后来得知此属阴山山脉,富含矿产。次日,好客的内蒙朋友找来一辆豪华中巴供客人乘坐,他自己和家人、朋友开三台越野带路,向希拉穆仁草原进发。我留意到路的两侧绿色渐渐多起来了,大概是去草原的必经之路吧,路上的旅游巴士很多,进入武川市地界,路边突然热闹起来,两侧卖水果的流动摊位、水果采摘园、面馆食店,甚至还有车辆充当流动超市的,这样的情景绵延了数公里。再往前,眼前出现了绵延起伏的山峦,这里的山不同于阴山山脉,这里的山平缓浑厚,仿佛是一个宽阔胸怀的蒙古汉子般,膀大腰圆的感觉。车辆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山上覆盖着植被,远远望去,一小块黄的、紫的、白的、绿的。近了看,才发现,黄的,紫的,白的是一簇簇的野花,绿的是草,奇特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群聚的,一片紫、一块儿黄的。继续前行,地势忽然又平坦起来,路的两侧有了成片的庄稼地,有小麦、开着黄花的油菜地,还有开着白花,貌似土豆的,最多的是向日葵。起初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接着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令人目不暇接,远、近、左、右全是向日葵,这样的风景绵延数十公里,车辆在黄灿灿的海洋中疾驰,留下一路畅想。
渐渐地,地势更加平缓辽阔,眼前便出现了草场,草稀且浅,在烈日下显得苍白干枯,让人心生怜惜,似乎不忍踩踏。越来越近,希拉穆仁草原的指示牌出现了,我们行进了三个多小时,目的地快到了。路向草原深处延伸,两侧有了一群群的蒙古包,门前多圈着为数不多的马,也有牛羊散落在草地上,仿佛是放学后贪玩掉队落单了的小学生。倒是水洼处的电线杆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电缆线上黑压压的一片,一路延伸,忽然惊起,瞬间遮挡住了视线,却是成群的乌鸦飞过去。我觉得这样的景象颠覆了我所有关于草原的期待和幻想。
好在朋友虽为汉人,离草原也很远,却极其周到。带着当地朋友就是做先遣部队,一路安排食宿的。最终我们一路开进草原深处,来到了一个名为“斯琴高娃”的接待处(关于此,后续详述)。马不停蹄地下车,搬行李,拿钥匙,一家一个蒙古包,标间,有洗手间和淋浴,还有电视,众人皆欢喜。放下行李,全体狂奔到草原上,草绿花红,马壮羊肥,让我们这群没见过草原的人兴奋不已,拿着手机拍照停不下来。下午稍凉一点,大伙儿还去体验了一把骑马,一路欢声笑语不在话下。突然天空暗下来,草原上的雨说来就来,瞬间大雨把我们赶进蒙古包内。草原上的雨说走就走,晚饭后时还在下着的雨,等晚饭结束,却一派晴朗,天虽然黑了,还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一轮初生的新月挂在天空,草原上的星星并没有更多,但比较明亮。地面居然不太湿,还举行了烟花和篝火晚会。(因有家人病了,我们一家人没去参加)
浅睡两小时,凌晨四点半醒来,发现东方吐白,赶紧起床走出蒙古包,草原上已有三三俩俩的旅人架着三角架摆好了姿势,没错,我们在等日出。东边,目光可及的最远处,红彤彤的一片,雨后的草地格外清新,昨天下午我们骑过的马儿,此刻正悠闲地、惬意地觅食。我数了一下,只有十几匹,昨天下午可是有四五十之众呢,不知道其它的去哪儿了,或者和羊儿一起回家了吧。草原上早晚温差大,穿着薄外套仍有凉意袭来,我索性奔向东方,我要离太阳更近些。
恍惚间,红彤彤的朝阳呼之欲出,大家赶忙各种拍照。我看到成群的乌鸦腾空而起,那场面相当壮观。仿佛一瞬间,就在我目送鸦群朝西边飞去时,火红的太阳已经露出了全貌。沐浴在草原的晨光里,舒适、惬意。
我想分享的是,草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唯美,那里信号稀薄,交通及生活不便,牧民和牛羊马匹也不是传说中那样自由。这里的牧民早就不是游牧生活了,以旅游业和养殖业为生。草地是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中间围着不易觉察的铁丝网做栅栏,据说这片草原大大小小的旅游接待有二百多家,实际上每年能接待游客的时间也只有暑假那两个月,其它时间温度低,草的长势差。每年国庆开始,就已经是枯草一片了。牧民和他们的牛羊一样,煎熬着等待下一个草繁叶茂的季节——如果雨水不错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包容。行走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之间,体会草原人民生活的隐忍与智慧,看到动物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妥协与和谐,看到伴草而居的蒙古包在同样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安静且坚韧。
我仍然期待下一次的草原之行,或许是距此地千里之外的呼伦贝尔,那里有更加肥沃的黑土地,雨水把草地滋养得更加迷人。但我更希望去地广人稀的去处,去看一看仍然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狼图腾》中描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或许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一种憧憬与向往。对于牛羊而言,如果一定要把自由圈定在规则之内,我希望,那个空间能大些,再大些。而我做为一个人,我宁愿有充满挑战的未知艰辛,也不愿按步就班的庸碌一生。可是,谁又能逃脱如此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