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荣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且由来已久。“文献”一词源于孔子《论语》:“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代是指典籍和宿贤。所谓“文献名邦”,归纳起来的理解,是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方。据了解全国仅有五地被称为“文献名邦”,即山东孔子、孟子的故里曲阜和邹县、明清时期考中会元、状元特多的江苏苏州、云南大理和阳明故里浙江余姚。可见,余姚拥有“文献名邦”之称,是十分难得的。
余姚历史上能称“文献名邦”,并非偶然。自古以来,余姚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尤其是明清两朝,以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姚江人物,为家乡赢得了“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
那么,余姚“文献名邦”之称始于何时?是御赐还是民间传诵?还是高官或名士赠予?对于这些问题,迄今尚无确切史料言明。据考查:一是明正德年间谢迁在《归田稿》收录的《赠邑宰丘君以义被召之京序》中写道:“吾余姚以文献称久矣!”这说明至少在明早期己有这种称法。二是《乾隆余姚县志》中写到的“况余姚为文献名邦”一句,时间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三月。三是清建纪念黄梨洲先生的石碑亭亭额上书有“名邦遗献”四字,这说明黄梨洲(1610-1695)在世或生前,余姚已经有“文献名邦”之称。笔者据这三条综合分析,“文献名邦”说法始于明代前期比较靠谱,清代的记载就是佐证。
余姚“文献名邦”匾额何时所挂?挂在何处?又经历了哪些曲折呢?据笔者查考,余姚张挂“文献名邦”匾额应从清顺治六年(1649)说起,那年余姚新知县胥庭清到任,他想余姚既然有“文献名邦”的美誉,那就制匾额悬挂,既可光耀姚邑风泽,又能激励后人见贤思齐。于是张贴告示,以重赏征善书者题匾,虽有应征者,但无一中选。
一日,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翁,潜入县署后厅,留书“文献名邦”后悄然离去。胥知县见书后大喜,派人去召见他,留书者不应,亲自访之,则避之。胥知县无奈,就在他家中题书“学古”两字,以旌其庐。
原来这位老翁就是住在余姚北城太守房的史鸿(1573-1652),号冲寰,书宗王羲之。此事载《史氏宗谱·冲寰公传》。事后胥知县把史鸿所书的“文献名邦”匾挂于县署正堂重檐之下。
光阴如梭,世事变迁,“文献名邦”匾额也历经曲折。清朝咸丰初至同治初期,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多年战火之后,余姚县署等均被毁坏,史鸿所书“文献名邦”匾额也被烧成残骸。清同治七年(1868),黄梨洲七世孙、姚城名儒黄炳垕等名流,为不使“文献名邦”美称湮灭,专赴上海,礼请著名书法家翁庆龙重书。翁庆龙也不负众望,以正楷写出了厚重的题字,此后制成巨匾,悬挂在宫殿式县署的两楼檐下。翁庆龙,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余姚人。书学宋四家,于黄庭坚书致力尤深。
同治十年(1871),余姚县署重修,“文献名邦”匾额只能移挂。据《朱鄂生日记》载:“九月初七日,重挂‘文献名邦’于江楼上。”所谓江楼,即余姚舜江楼。
又据吴康德《无尽藏室回忆录续集》记载:民国初年(1912),“余姚县政府还是宫殿式建筑的门头……最后一进是余姚县双层飞檐建筑的正堂……屋沿上当中悬挂着一块大的匾额,上书‘文献名邦’四个大字”。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此匾是挂于县署内的。
民国十四年(1926),5月22日的《时事公报》上曾刊登了《修复姚县署大堂案议决之复函》一文,称其势将倾圮,并同意改建,县公堂无须照前样子。过了不久,公堂房屋果然倒塌,原来的匾额不知去向。
后来,一块由张蓬仙题写的“文献名邦”匾额挂在县政府的头门两楼檐下。张德海(1884-1941),字蓬仙,号蓬山老人,余姚人。时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谓其:“书法颜真卿,冠佩而立,望之俨然,间作行草,临《书谱》《争坐位帖》。”
抗战前夕,余姚县署头门的宫殿式建筑将圮,为拆除重建,“文献名邦”匾额移挂至中山厅(即老城隍庙),1941年,日冦入侵余姚,匾额被毁。
抗战胜利后,县署头门改建成中西合壁式建筑,正面为圆洞门,分上下两层,水泥立面,有方圆结合之感。头门上部前半为传统的歇山式屋顶,后半部为露台建筑,门洞左右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高度低于中间主体约一层的样子。正门洞上方制水泥竖匾,上有水泥刻字“余姚县政府”,门洞背面与之相对的位置上制竖匾,依据照片放大竖排清翁庆龙所书的“文献名邦”四字。至此,水泥竖匾替代了木制横匾。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余姚县政府头门上方加上了水泥制的红五星,背面的“文献名邦”匾额一直保存着。1995年余姚市政府从秘图山南迁至最良江畔。1996年,秘图山地块改造,老县署头门拆除,“文献名邦”匾额在锤击声中粉身碎骨。
如今,要看余姚有“文献名邦”题刻的地方,一是进龙山公园南门,拾级而上,抬头就能见翁庆龙所书的四个大字。如你走龙山公园东门,还能在牌轩下的“东南名邑”石坊上见到“文献名邦”四字。此外,算不上题刻的,但能常常看到的,则要数张挂在高速余姚收费站上方的“文献名邦”四个大字了。
“文献名邦”是美誉,每个余姚人要“彰其美,传其盛”;“文献名邦”是鞭策,每个余姚人要发奋努力,把名邦精神发扬广大。